2003.05.12 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台灣實行開放市場經濟已數十年,並且早已成為國際經濟領域的重要成員。近年來,隨著台灣一大部分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轉往中國,台灣的經濟輪廓開始產生重大改變。台灣在很大的程度上,已完成其經濟的國際化。許多業界人士認為台灣產業迅速轉移到中國,是維持競爭力的必要手段,然而,這個現象實質上降低了台灣經濟的國際導向,反而使其更依賴中國。
民主體制的優點,在於類似這種內部改變都以和平方式進行。但這也意謂著,這些改變鮮少井然有序地發生。台灣企業界在上次總統大選後,突然一窩蜂將製造基地移往中國,即是一例。李登輝前總統主政時,針對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所持的主張是「戒急用忍」。
在一個開放市場社會以及民主政治體制裡,領導者的說服力,而非命令,常常是推動政策的唯一手段。新的政府及新的領導人上台後,台商投資中國的限制頓時消失。除了政府欠缺處理這種根本的經濟變革經驗及才幹,還有政治人物及主要媒體為了政治因素,鼓勵這種產業轉移,而朝野力量勢均力敵的立法院,則延後了一些亟待通過的法案。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差別,在於內部存在對國家認同這項根本議題的分歧。此外,台灣時時刻刻面臨一個幅員廣大、具有敵意的鄰國威脅,而這個鄰國同時又是台商投資的對象。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只是屬於經濟自然發展的種種現象,對台灣而言卻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經濟過去二十年來的開放,讓台灣民間企業無可避免地想到中國投資,以掌握這個開放的契機。在台海兩岸關係的現況下,這是一項既重要又敏感的改變,若非因台灣國內政治情勢,這樣的改變原本可以對台灣經濟傷害較小的方式處理。
但台灣的國內政治情勢,令這樣的發展成為不可能。從那時起,試圖在兩岸經貿及安全間維持平衡的努力即未曾間斷,政府在這上面已耗去很多時間,而且可能已經耗去太多時間,而要努力的事情卻還很多。但由於距離台灣下屆總統大選只剩幾個月,能做的事情實在有限,而台灣經濟的現況,將無可避免地會成為選戰的中心議題。
雖然大多數媒體持續扭曲報導,但台灣的經濟表現相對於其他東亞國家,實際上都要來得好。這些東亞國家因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磁吸效應,以及日本、美國及歐洲經濟的遲緩而受創。在新政府上台第一年重挫的台灣經濟成長率,已逐步攀升至去年的三%,並且似乎有可能在今年維持相同甚或更高的水準(若不考量SARS效應)。台灣貿易額及外匯存底,也都雙雙增加。
然而,在此同時,政府卻必須擴大財政赤字,以達成預算目標;金融界在打銷壞帳上的成果,雖令人印象深刻,但包括地方金融機構在內的其他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傳統產業已有許多業者將大部分或所有的生產設備搬到中國去,但在台灣仍面臨產業難以升級的困境;失業率也居高不下,維持在令人無法容忍的水準。
台灣政府已針對這些問題以及重整經濟、提升基礎設施等需求,公佈一連串的計劃,以因應經濟條件改變所帶來的挑戰,這將台灣帶到目前的情況。
台灣內部大致上並不反對這些計劃。事實上,若對台灣公共辯論的內容有所瞭解,就會發現這些計劃普遍獲得接受。但選民的焦點已經擺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而將在選戰期間成為焦點話題的經濟議題,辯論的焦點將放在現在,而非未來。
在這段漫長的選戰期間,除了聳動的事件或醜聞之外,公共辯論將透過媒體,聚焦在「黑金」問題、兩岸關係及經濟上。然而,比起其他議題,經濟議題將成為激烈口水戰的最佳戰場。或許正因如此,公眾對於媒體的注意並非全然的偶然。
台灣大多數媒體在新政府上台初期扮演的角色,是企圖說服民眾,台灣的經濟已幾近崩盤,而台灣要復甦經濟,就必須讓台商前往中國投資。這段歷史實在讓人難以有信心,台灣選民能獲得足以讓他們據以決定投票喜好的平衡資訊。
過去三年來,有兩個障礙讓台灣新政府不斷受挫。一是朝野力量勢均力敵的立法院,讓通過重大法案變得很困難。另一個障礙則是似乎被偏見支配,時而充滿違反新聞倫理報導的媒體。
立法院僵局的化解只能透過選舉,或是產生一股強大的民意,促使立法委員去解決困擾民眾的任何問題。至於媒體的失衡報導,則只能透過政府循其他管道,直接訴諸民眾,以達到平衡。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發言人每天都會出馬。例如,美國總統的發言人,每天都會在白宮舉行例行記者會。媒體會聽他發佈的聲明,因為大家都知道,他能充分掌握總統的想法。但台灣的情狀似乎不一樣,部分原因是台灣行政體系不同,有總統也有行政院長。然而,參與總統大選的各方,若能直接學習及瞭解候選人在經濟事務上的主張,並從他們的領導人去瞭解可以考量的選項,對於規範媒體搬弄是非,將可發揮很大的效果。
(國際新聞中心吳直耕譯) (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