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36
郝龍斌,一位對政治有單純信仰的政治人物

 

2003.05.24 Taiwan News

原文/林敬殷 翻譯/曹篤明

 甫於日前結束的立委選舉中,以捍衛中華民國起家的新黨,卻面臨了關門熄燈的命運,對於今年三月放棄新黨黨魁,出任環保署長的郝龍斌而言,內心想必是百味雜陳。然而,只要能為台灣的環境保護做一些事,他依舊相信,離開新黨接下鎮守台灣環境保護大任的工作,仍然是一項正確的政治選擇。

 去年三月,新黨聲望當時正跌至谷底,郝龍斌接下象徵黨主席重擔的新黨全委會召集人一職;今年三月,當新黨氣勢漸有起色,而新政府內閣進行小幅度改組之際,郝龍斌最後卻是選擇加入新政府團隊;然而,就在新黨年底選舉大敗,仍讓郝龍斌淚灑新黨的選後記者會現場。儘管眼框中泛著淚光,但他內心卻非常清楚,就算當初留在新黨,新黨選情未必就能有任何顯著的改變。

 六年前,當郝龍斌選擇參選立法委員時,不少人都擔心他無法走出父親郝柏村的陰影,畢竟,台灣從威權時代到民主開放的過程中,郝柏村的作風始終備受爭議;而從擔任大學教授到立法委員,郝龍斌也不如和他同期進入立法院的政治人物一樣耀眼,然而,郝龍斌卻以誠懇、敦厚、包容,不帶意識型態的問政風格,深獲朝野立委一致的好評,並在上屆立委選舉中,再度高票連任。

 儘管他所屬的黨,是一個統派色彩極為濃厚的政黨,郝龍斌的好朋友卻多是一些支持台灣獨立的民進黨立委。郝柏村就曾在回憶錄中敘述到,在戒嚴尚未解除的年代,年輕的郝龍斌可是時常翻閱當年的黨外雜誌。就是這樣充滿包容的性格,使得他在擔任新黨黨魁時,從不吝惜給予初任總統的陳水扁掌聲與鼓勵。與記者朋友私底下聊天的場合中,他也透露對陳水扁總統的肯定,認為是當今唯一具有領袖魅力的政治人物。

 因此,陳總統上任總統後所發起的兩岸跨黨派小組,新黨不但支持並首先加入;民進黨在立法院中苦於外援時,郝龍斌都能在守住新黨立場的前提下,並以國家施政為重的考量,支持執政黨的政策主張,並也曾以個人去留當條件,說服在野黨諸多不合理的反對。這樣不帶意識型態的治事風格,卻也讓郝龍斌飽受新黨群眾與大老們質疑,其承受的壓力,絕非外界所能體會的。

 不過,就在核四續建與否引發政治風暴時,郝龍斌卻也是第一個出言痛斥執政當局的在野黨領袖,並在隨後與國、親兩黨主席籌組在野聯盟,力抗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然而,就算身為在野聯盟一員,郝龍斌仍以國家前途為先,因此,當陳總統數度邀請他入閣,總讓極欲為國家多做一點事的郝龍斌,每每陷入天人交戰的情況。

 正當今年年初,新黨在他務實且開明的作風帶領下,逐漸走出新方向時,郝龍斌終於給了自己政治生涯裡一個極為重要的機會──加入了以民進黨為主體的政府團隊。

 對新黨來說,郝龍斌的選擇或許有些自私,也或許是郝龍斌體認到,一位台灣的立法委員能為台灣做的事情,實在是太有限,才會讓他願意面對所有新黨人士對他種種的責難,毅然決然地接受陳水扁總統邀請,入閣擔任環保署長。或許有些人不清楚,當時,對他入閣最支持的人,竟然是早年被民進黨敵視最深的人之一,他的父親郝柏村。

 以往,環保署長在內閣閣員施政滿意度中,始終是敬陪末座,不過,就在郝龍斌接任之後,卻將名次不斷推進,目前其施政滿意度,都持續維持在前五名以內,更有一份民調指出,郝龍斌的施政僅僅只落後一向拿第一的法務部長陳定南。如同陳定南一樣,郝龍斌的認真執法就是其獲得極高施政滿意度的主因。

 過去,身為中央主管機關的環保署,始終有種老大心態,遇到環境污染事件,通常都以一通電話下達指令給下級單位,至於下級單位是否按令照辦,就不得而知。然而,在郝龍斌接任新職後,立即指示環保署稽查大隊,一旦立即性的環保污染事件發生時,稽查大隊隊長必須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勘查、回報並協同地方政府及環保單位一同解決。身為環保工作大家長的郝龍斌,也總是犧牲休假時間,一到假日就隻身前往台灣各污染源所在地,實地進行了解,並要求署內同事限期解決。而地方政府感受到郝龍斌「行動辦公室」的壓力與施政效率,紛紛起而效法。

 阿瑪斯號貨輪漏油事件是郝龍斌當時接任環保署長的第一道難關。截至今日,儘管外界對環保署的做法,仍有所批評,然而,郝龍斌能在上任不久,即能在權衡國家利益、國家財政、環境保護以及人道立場間,尋求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事件能平順落幕的主要因素。

 為錯誤的施政道歉,對一個台灣的政府官員來說,是何其奢侈的要求。然而,自從郝龍斌接任之後,不管錯誤是前任署長或是下屬單位所造成,只要是環保署疏於監督,郝龍斌都不吝於彎腰道歉,對他而言,如果道歉能夠解決難題,郝龍斌從不在乎顏面問題。

 鐵腕作風勢必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認真執法的郝龍斌自然也不例外。每當台灣發生環境污染抗爭時,各方利益團體的壓力總會從四面八方湧入,而立委關說干預執法的事件更是 層出不窮,不過,秉持「在台灣,從事環保工作能不得罪人,想必是做的很爛」的信念,郝龍斌都能以其誠懇負責的態度一一化解。

 一般政治人物總是在「求名」或是「求利」之間做選擇,郝龍斌卻另有其他的選擇,那就是影響力。因此,當新黨無法在今年跨越5%政黨門檻,面臨關門熄燈的命運時,郝龍斌並未接受其他人要他回鍋任黨魁的請求,而是選擇在環保署長的崗位上繼續努力。他深深的體認到,新黨的存亡是大環境因素的改變,不是單單郝龍斌個人可以解決處理的,連深諳政治權術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不見的能夠改變的事實。

 「從我接受新職的那一刻起,早已跨出那個屬於新黨的框框」,這是郝龍斌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他為新黨的命運所做的詮釋。在國家與政黨之間,郝龍斌的答案已經很清楚,一個對政治有單純信仰的台灣政治人物。(20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