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05 自由時報《白樂崎專欄》
當美伊戰事全面開打時,這場戰爭獨占全球新聞的鼇頭,外界對東亞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關注不是消失,至少也相對降低。即使連北韓引發的重大對峙情勢相關新聞,也經常被擠到報紙次要版面。
外界關注的全都是伊拉克,然而伊拉克僅僅只是美國政府為本身設定的一個大策略中的一個步驟。其他兩件事應受到同樣的矚目:聯合國的功能角色可能遭到永久性的弱化,以及從中國蔓延開來的SARS疫情的廣泛影響。這三件事對於形塑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的風貌有何影響,仍待判定,不過很明顯的,我們正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美國曾是,也依然是恐怖攻擊的主要目標。
九一一事件讓美國驚覺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任何直接對抗美國的組織或國家,都可能取得並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結果,在一年之後,白宮公布了美國國家安全策略。台灣媒體的注意力大都放在其中對台灣及其民主制度有利的評論。
然而,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注意國際情勢發展的人士,卻將重點放在美國政策一項非常重大的改變-美國對那些企圖以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攻擊美國的組織或國家,有發動先制攻擊的必要與權利。在美國國家安全策略這份文件中總共有八大要素:人權、全球恐怖主義、區域衝突、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經濟成長、民主制度、聯盟關係,以及國家安全機構的改革。
這份國安策略文件在二○○二年九月間公布,吾人已經可以將從那時之後發生的一些事件歸納在這八個策略要素之中。阿富汗、伊拉克及北韓引起諸多公開的關注,這三地發生的事情都可歸納在聯盟關係、區域衝突、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恐怖主義的範疇內。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則是美國另一個目標。
聯合國的架構難擔任重責 雖然推動一個積極以及與各國合作的反恐怖主義政策,受到廣泛支持,卻少有國家自認是恐怖份子的主要攻擊目標。
此外,很自然伴隨而來的問題是,這種先制攻擊發動的時機以及針對的對象應該由誰來決定。顯然,聯合國是最受媒體及一般大眾青睞的選擇。 仰賴聯合國做決定所產生的問題,從只是要針對伊拉克多年公然違反聯合國制裁規定達成協議,就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可見一斑。
當聯合國安理會第一四四一號決議案通過時,浮現出一絲希望,不過當決定是否授權對伊動武時,各方就無法達成協議。未來將會有書籍記載美國領導的聯盟侵攻伊拉克一事,及其所成就之事。
同樣的,聯合國因為在伊拉克問題上無法化解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的歧見,而喪失其功能角色,或至少被大幅削弱,也會有書籍記載。明顯的,聯合國的架構並不是設計用來承擔這種責任的,要聯合國扮演這種角色,獲得的支持也總是不多。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美國新安全策略的開端,這個新策略絕不僅止於進攻伊拉克。布希政府已經將觸角再次指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最近布希總統建議推動與中東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樣的,有關聯合國角色的問題,也有待辯論。
不過,聯合國旗下有許多特別的機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這場辯論很可能會著重在調整或釐清聯合國總部的角色,而不是要廢除它。在全球情勢餘波盪漾之際,SARS的出現對這個新世紀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也帶來改變。僅在約五十年前,中國政府寧願讓三千萬人活活餓死,也不願改變錯誤的政策。
當時此事並沒有在國際間引發爭議。事實上,一些外界人士是在事發後很多年才得知此事。
SARS改變國際事務觀
當SARS疫情去年首度在中國引起關注時,中國再度採取這種五十年前的反射動作,也就是隱匿消息。不過,中國政府現在已經知道,他們再也不可能採取同樣模式了。
這項改變並不是基於一個更自由派的治國之道,而是因為科技的大幅躍進、各種資訊的管道出現,以及管理一個經濟體所需的透明化,在在都讓中國想要隱匿疫情比過去更加困難。
SARS在此時已經對東亞地區的民眾造成重大衝擊,在政治上對台灣與中國也帶來不小的衝擊。然而,這場危機持續越久,就越可能對東亞以外地區的經濟造成衝擊。雖然有諸多揣測,認為這場危機將對中國第三代及第四代領導人造成衝擊,不過SARS影響中國政局的程度,目前還不大清楚。
在台灣,至少在短時間內,SARS危機在國會通過相關法案時會凝聚一些團結力量,就某種程度來說,各政黨領導人為了共同抗煞,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比較緩和。美國國家安全策略的調整,以及聯合國當前受到質疑的角色,都會對全球帶來長期的影響。
中國在SARS疫情爆發初期處理不當,對其國際地位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克服;而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努力已經因SARS疫情而強化,至於強化的程度是否足夠,仍有待觀察。(國際新聞中心陳成良譯)(作者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