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07 自由時報
☉陳茂雄
二○○○年總統大選前是陳總統聲勢的頂盛時期,那時候的氣勢不只壓過連戰與宋楚瑜,連民進黨內部反扁之聲也沈寂下來。民進黨的架構與國民黨正好相反,國民黨的領導模式是由上而下,民進黨則是標準的民主政黨,所有政治人物的權力都來自民眾,也依民眾的支持而形成政治版圖,政治人物因政治版圖的征戰而內鬥是非常正常的。民進黨所有政治人物的政治版圖幾乎都與陳總統重疊,各政治人物的支持群眾也都是陳總統的支持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版圖,連反扁人士也非表態擁扁不可,否則會被群眾唾棄。
選前的陳總統就像一棵大樹,而使這一棵大樹屹立不搖的是因為它擁有兩條極為強壯的根:一條是「魄力」,另一條則是「臺灣意識」。臺灣長期來受了外來勢力的壓迫,不少民眾期待本土政權的成長,他們將所有希望寄託在陳水扁身上。在「魄力」方面,由於國民黨執政太久,政治意識不鮮明的中間選民將幾十年來公務員的缺失記在國民黨的帳上,他們期待臺灣能產生一位有改革魄力的總統。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的表現可圈可點,雖然與議會的衝突不小,然而議會多數成員屬舊勢力,所以他們對陳水扁的抵制不但沒有造成傷害,反將陳水扁塑造成「改革者」的形象,因而為中間選民所支持。
由於建國黨的泡沫化使民進黨產生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臺獨」是票房毒藥,他們沒有想到建國黨所以爭不到政治版圖是因為多數具有臺灣意識的民眾抵制外來勢力,不願意因建國黨的成長而耽誤民進黨執政的機會,他們認同建國黨,卻將選票投給民進黨,早期的建國黨對群眾的動員力居全國各政黨之冠,就是沒有選票,而真正使建國黨泡沫化的原因是建黨元老全部退隱,而新生代卻忙於內鬥,群眾也因而轉向支持後來成立的臺聯,以基層群眾來說,建國黨並沒有泡沫化,而是轉型為臺聯,臺聯與建國黨的檯面上人物不同,可是支持群眾幾乎完全一樣。總統大選前具有強烈臺灣意識的民眾雖然不滿意民進黨對國家定位的態度,可是他們認定民進黨為了選票不得不走中間路線,所以期待民進黨執政之後能有所表現。可是民進黨執政之後,在國家定位方面反而不若後李登輝時代,具有臺灣意識的選民對民進黨大失所望,雖然他們不至於轉向支持泛藍營,但熱心程度已大不如前,不會賣力助選,使陳水扁的聲勢褪色,「臺灣意識」那一條根已經鬆動。
當政治人物的政治版圖不大時,得失心小,對各項政治活動揮灑自如,可是當政治版圖長大時,反而會患得患失,各項政治活動施展不開,陳總統就有這種現象,在台北市長任內時政治版圖不大,只算是在民進黨內爭政治版圖而已,得失心小,敢作敢當,魄力十足,深得中間選民的認同,可是當了總統之後,變成與其他政黨爭政治版圖,出現患得患失的現象,不敢大刀闊斧的施政,最嚴重的是有很多事情本來總統可以不必管,可是陳總統卻搶著說、搶著做,當敵對勢力抨擊時,陳總統卻頻頻改變方向,不只保不住「魄力」的形象,還讓人覺得政策搖擺不定。再說中間選民是不滿意國民黨腐化才支持有「魄力」的在野人士,可是今日豬羊變色,民進黨已變成被抨擊的執政黨。昔日陳總統因「魄力」而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今日「魄力」這一條根也鬆動了,相信會流失不少中間選民的票源。
以前蔣介石執政時代,總統獨攬大權,行政院長只算是總統的幕僚長而已;嚴家淦接任總統時,行政院長獨攬大權,總統變成虛位元首。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的權力分配端看個人實力,總統與副總統之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副總統要成為備位元首或是有權力的副元首,端看個人實力。
宋楚瑜不是一個願意屈就配角的人,為了當選後能掌握實權,在總統選戰期間他必定會扮演主角的角色,將連戰逼為配角。很顯然的,連宋配已成為民進黨低迷選情的一個轉機,連戰追求的是「位高」,而宋楚瑜要的是「權重」,本來他們兩人算是絕配,可以達到「各取所需」的境界,問題是,長期來真正掌握實權的連戰團隊不可能讓宋楚瑜侵犯他們的地盤,所以泛藍營內鬥是必然的。再說興票案以及美國有五棟房子是宋楚瑜的罩門,加上他是「美國人」的爸爸,在總統選戰中將居於不利的角色,若他只當配角影響還不大,但若是扮演主角的角色,立刻變成被攻擊的焦點,還淡化了民進黨執政的缺失。
就算陳水扁這一棵大樹的根沒有鬆動,要選上這一任總統也相當困難,上一次陳總統的勝選是依賴敵對陣營的分裂,這一次連、宋已合成一組,民進黨若不能突破傳統選戰,敗選已成定局。將總統選戰營造成本土勢力與中國法統對決將是最容易成功的突破,尤其是中國肺炎(SARS)侵襲臺灣期間,中國對臺灣的嘴臉使多數臺灣人恨透中國,當然也連帶不歡迎中國法統,這是本土勢力成長的最佳良機,可惜迷信「新中間路線」的民進黨一直不敢打意識牌,錯失良機。(作者陳茂雄╱李登輝之友會全國總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