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63
反對黨監督政府不能犧牲國家發展

 

2003.06.10 自由時報

 由於國內外景氣不振而我國的公共建設又嚴重不足,因此近兩年來有許多人士建議政府應該發行公債來擴大公共建設。陳總統最近指出,擴大公共建設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而促進經濟發展,就像是「養雞生蛋」一樣,對國家是有利的。然而,反對黨人士卻強力反對,但他們的理由頗有可議之處。

 某位反對黨立委指責陳總統所用的資料是錯誤的,「根本就有欺騙民眾之嫌」。這種指控十分嚴厲,真相到底如何,值得探討。我國各級政府債務餘額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為卅三.三%,比主要先進國家仍低甚多,例如美國為六十%,法國和德國略高,加拿大達到八十%,日本、義大利和新加坡則超過一百%。這顯示就一般先進國家標準來看,我們仍有甚大的舉債空間,更不會一擴大舉債就要亡國。這位立委以美國中央政府負債只佔GDP的卅二%,指責陳總統是用錯誤的資料來欺騙民眾,似乎有誤導民眾之嫌。

 由於各國政府組織不同,因此各國地方政府的重要性並不相同,為了進行客觀的國際比較,通常大家都是用各級政府的負債而不是只用中央政府的負債來比較,學者出身的立法委員若不知道這種資料的定義,實在令人懷疑其學術水準,而若知道資料的真相,卻要故意說總統的資料是錯誤的,則有假學術之名欺騙民眾之嫌。若只用中央政府負債來比較是對的,則當年我們不要精省,不要把省府所留下的龐大負債納入中央政府負債之中,中央政府的負債比例不是可以大幅降低嗎?難道這樣做政府就可以借更多錢嗎?

 這位立委又說,若將政府比成企業,執政黨這幾年借了很多錢卻未能創造更高的獲利,怎能再侈言舉債。這種比喻也似是而非。政府不是企業,不能完全以所謂獲利不獲利為行事準則。政府所做的各項投資,是要促進國家長期的發展,不一定要在短期就看到效果。更何況這幾年政府雖然發行不少公債,但因為稅基長期被侵蝕而使稅收佔GDP的比率偏低,立法院又以種種限制阻礙公營事業民營化,以致政府近年可用於公共投資的經費比以前還少。近年政府投資的減少,是使經濟成長率偏低的原因之一,例如去年政府投資的減少,就使經濟成長率降低零點五四個百分點。換言之,若去年政府投資沒有減少,去年的經濟成長率即可能超過百分之四。這也是許多人主張政府應擴大舉債及投資公共建設的原因之一。因此,若以經濟成長率低表示績效不佳而不能舉債,恰好是倒果為因。

 反對人士又說,政府過去三年提高舉債額度卻未將錢用於經濟建設上,這也是故意誤導民眾的說法。因為預算法的規定,政府舉債只能用於資本支出,根本不會用到不是建設性的用途。近年建設經費減少,乃如前述是因為稅收及公營事業民營化等其他收入減少所致,不是舉債收入被用到其他用途。負責審查政府預算的立委豈可不知道這些事實?另外有人則說,公共建設執行率差,只要提高執行率就好。實際上,民國八十九年以前公共建設的執行率不到百分之八十,近兩年卻提高到超過百分之九十,所以公共投資減少並非執行率的問題。即使是在舊政府執行率較低的時代,低執行率也只表示當年執行不夠多而在次年才執行而已,不是說那筆錢都剩下來不用。因此用執行率來反對擴大公共建設,是相當缺乏知識的說法。

 另有一種主張說,把錢借給民間可以創造更高獲利,政府不應與民爭利。然而,我國目前有兩兆以上的游資,即使政府多借一兩千億來擴大公共建設,也完全不會影響民間投資的資金。反對人士又說,政府應該檢討民間有那麼多資金,為何不願拿來投資。這倒是值得檢討的問題。民間大量游資不能變成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年來對金融機構監督不周,再加上泡沫經濟,以致目前許多銀行逾放比率偏高,資本適足率偏低,而不敢放款所造成。針對這種資金緊縮現象,政府提出了金融重建基金的預算並要設立金融監理委員會。這些政策容或未盡完美,但這類急迫性的政策是早做早好,而反對黨卻照樣杯葛拖延,令人不解。

 民間投資不振更重要的原因是,公共建設不足使投資及生活環境無法和其他國家競爭。有些人看到開發中國家某些都市和工業區的建設比我國好,不僅要把企業搬去,對國家也失去信心,這正是許多人主張我國要擴大公共建設的主要原因。我們若能儘速擴大公共建設,改善企業經營時所遭遇的土地、交通以及生活環境等問題,我們就能吸引更多投資,創造更多生產、就業和稅收,而使負債的壓力降低。這種公共建設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政策,是一種由供給面改善投資環境而提高生產潛力的政策。反對人士一方面說要改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卻又反對加強公共建設,等於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自我矛盾,真令人為國家前途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