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1 自由時報
☉張旭成
五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共黨頭子金日成揮軍南下,越過三十八度線,企圖以武力統一南北韓。兩天後,六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的美軍馳援,協防南韓,同時也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把台灣海峽「中立化」,阻止正在台灣對岸集結的人民解放軍渡海攻台。毛澤東大罵「美帝」干預內政,但卻不敢與美國對敵,共軍只能望洋興嘆,毛澤東解放台灣、統一中國的美夢破滅。由於美國把台海中立化,國民黨政權得以苟延殘喘,轉危為安,延續到公元兩千年。
今天台灣有些泛藍立委對美國半世紀以來保護台灣及支持國民黨政權的恩惠,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他們認賊為父,心向中國政權,老是與北京政府內外呼應,聯共反台。今年三月間,我國政府表態支持美國動武解放伊拉克,泛藍立委竟然強烈批判政府抱美國的大腿,是「兒皇帝」,美國官員不但對泛藍政治人物的忘恩負義感到反感,他們也懷疑這些政治人物效忠的是中共政權。
韓戰在一九五三年七月停火,交戰國雖然有停火協定,但仍未簽署和平條約,離真正的和平更是遙遠。北韓直到七○年代末期仍然沒有放棄對南韓使用武力,挖了不少地道,一直對南韓進行滲透與顛覆,要推翻他們口中的「美國傀儡政權」│南韓政府。南韓由於美軍駐防,在七○年代末期經濟起飛,國力增強,並且在一九八八年主辦奧運,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而北韓因為其史達林式計畫經濟,生產不振,綜合國力遠遠落後南韓,不能再跟南韓從事傳統的武力競賽。九○年代之後,北韓領導人覺悟到不但不可能用武力解放南韓,而且感受到南韓的威脅,籌畫生存與自保之道。因此北韓開始發展飛彈與核武器,用「不對稱戰爭策略」以自保。
因應北韓核武的威脅,柯林頓政府曾嘗試過妥協、懷柔及提供經濟誘因,而南韓的金大中政府也倡導所謂「陽光政策」,以經濟援助為主軸,並於三年前在平壤舉行金大中│金正日兩韓高峰會,改善兩韓關係。儘管北韓得到可觀的經濟援助,也大大改善國際地位,可是北韓不顧所做的國際承諾,仍秘密發展核武,布希政府忍無可忍,在二○○二年十月公開揭露與譴責,除了堅決要求北韓立即停止製造核武器之外,並遊說中國、日本、南韓及俄國對北韓施壓,甚至利用經濟制裁、禁運及封鎖北韓的進出口,以迫北韓就範。
美國目前雖然強調繼續用外交談判方式對北韓施壓,但這只是緩兵之計。因為攻打伊拉克過程中,美國消耗大量巡弋飛彈、精靈炸彈及各種高科技武器,庫存無多,亟需加班加工生產這些武器,估計在一年之內可以獲得補充攻擊北韓所需的新式武器。美國也已經開始策劃將DMZ(非武裝地區)及漢城附近的美軍南撤,使他們遠離北韓四千門大砲的射擊範圍;這是美國準備以武力對付北韓的先兆,如果美國對北韓動武,中國會袖手旁觀或再度「抗美援朝」與美國兵戎相見?對台灣會有什麼影響?
目前美國正思考全盤調整東亞軍力的部署,包括調動在琉球的美軍移防到菲律賓,與日本部署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等。在琉球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因為接近台灣,有助於與台灣進行飛彈防禦的合作。如果琉球大部分的美國軍隊撤走,則不利於在緊急關頭因應中共對台用兵。
美國新的軍事部署目前仍未完全定案,台灣不要只是一旁觀者,後知後覺。台灣應該對美國即將形成的政策有所建言,讓美國參考台灣的觀點,因為台灣與美國對東亞地區國際和平與安全有共同的責任,我們也應積極參與。(作者張旭成╱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