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4 自由時報
記者黃敦硯/特稿
又發生國人在中國遇害事件,顯示出人生地不熟的情形下,台商成為歹徒覬覦對象的風險性確實較高。依過去案例顯示,有許多台商在中國遇害,竟是遭公司或工廠的現職、離職員工或警衛所幹,這種「歹徒就在身邊」的問題,令人防不勝防。
有時,內賊故意自己不動手,而是串通外盜,由外盜行凶,這時內賊為掩飾犯行,還會以被害人身分出現在現場,假裝他也遭搶,只是運氣比台商好,沒有被殺害。
記得八十年間,林姓台商夫妻及獨子,一家三日在中國海南島遭滅門血案,當時因歹徒行凶手法殘忍,加上兩岸才剛開放,曾引起社會高度重視,但這起命案迄今未破。
事實上,國人在中國情勢,經常是經濟處於優勢,但人身安全處在劣勢,尤其台商的目標相當顯著,對當地環境又極為陌生,很難做到趨吉避凶,故動輒成為歹徒犯案的目標。
刑事局一位警官分析,歹徒會先觀察台商的工作及居住地點,同時摸清楚台商的生活作息,接著再了解台商的經濟狀況與金錢動向,有時還會調查台商的交往對象裡,有沒有包括當地政府要員、治安人員或幫派份子,以免一旦犯案,日後會引來強力追查。
國人在中國遇害,應是以八十三年發生的千島湖慘案令大家印象最為深刻。另一起同樣深受矚目的案件,則是前民進黨高雄市議員林滴娟在遼寧遇害一案,當時中國公安逮捕四名歹徒,其中最重者被處死刑。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在中國遇害案件,光是九十年一年間,就至少發生六件命案,引起國人高度重視。刑事局建議,想要在中國經商卻平安無事者,切記要抱持「財不露白」的最高原則,以免「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一位刑事局高階警官憂心地說,台商在中國,身處異地,真的遇險時,只能任人宰割,毫無防禦能力,欲前往中國投資者,不能不將此風險列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