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7 自由時報
為了來自中國的SARS,台灣不幸付出許多人命與社會成本,但是危機降臨之時,卻也激發一些人的省思,思考SARS為何侵襲台灣,如何從中歸結出有益的經驗與教訓,對此我們在建言之一中已作深入的探討,建議政府有責任拉回至正常交往的基準,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一年三百八十萬人次赴中國經商或旅遊,都是超乎正常的「不正常」往來,並已對我國社會安全構成威脅。
不幸的是,我們的「兩岸經貿關係」也處於非常不正常的過熱現象。過熱到已嚴重危害國家經濟之安全,竟將經濟命脈拋給我國的敵國去掌握。更不幸的是,經過SARS的災難與WHO的鎩羽,仍然有人在告誡國人「台灣不能對中國這個已存在的市場視若無睹」。台灣忽略了中國市場嗎?台灣對中國的生產性投資累計已達一千六百億美元,接近我國整年國內總生產的六十%,相較於日本的○.六%、美國的○.三%、韓國的二.七%,可以說熱到頂點,顯然這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國家經濟走向。對中國之出口亦逐年快速提高,今年三月我國對中國出口(包括香港)已高達我國總出口之卅四%,遠比對美出口之十七%為高。我國現在只有「過分重視中國市場」、「過分依賴中國市場」,而無「忽視中國市場」之問題。是以此類以中國為世界市場中心的思維,完全違反了全球佈局的真諦。
過分利用中國廉價勞力與資源的非正常經貿關係,在過去十餘年來已對台灣整體經濟及社會產生許多傷害,這與一天攝取一公克的鹽份對身體有益,但攝取一○○○公克就會致命是相同的道理。其中最大的傷害是企業可以不思升級或轉型而輕易將生產基地搬至中國,延續其勞力密集的生產活動或代工模式,延緩甚至斷送了整體國家的產業向上揚升及轉型的機會。這一點可以由我國企業技術之提升遠遜於韓國獲得佐證,韓國的GDP接近我國之二倍,但對中國之投資尚不及台灣之十分之一,對中國投資雖然不如台灣,但其高科技資訊產業技術之提升卻有目共睹。第二,它排擠了國內投資與國內消費,使我國經濟成長速度逐年下降。在一九七○及一九八○年代,台灣的經濟平均成長率各為十.二%及八.一%,比韓國、新加坡亮麗。但由於一九九○年代台灣資本大舉西進,每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達我國國內總生產的四.六%,使一九九○年代平均成長率僅有六.四%,落後新加坡之七.七%。不善於利用中國資源的韓國,其最近幾年的經濟成長率亦比台灣高,可見過度利用中國廉價資源對整體經濟而言不是良藥,而是鴉片,甚至是嗎啡。
二○○二年我國每人之GDP為一萬二四五二美元,與先進國家相比並不很高。一般言之,每人國民所得達到一萬至二萬美元之間,正是該經濟體處於高成長的時期,但我國卻因產業之過度西進,自一九九二年突破一萬美元以來,一直停留在一萬至一萬二之間,故此時實有趁此機會大力匡正「非正常兩岸關係」的必要。
此次SARS風暴也使台商本身面臨了生產基地過分集中中國的風險。當SARS正在肆虐中國的時候,幾家著名廠商都被迫關廠,凸顯出生產過度依靠公共衛生條件不足、人民衛生習慣不佳、人治色彩濃厚、制度不全的落後國土有其不可預測的風險,SARS經驗正提醒政府及廠商對中國投資政策有徹底檢討改進的必要。六月二十三日陸委會諮詢委員會議中,委員們也建議政府在「後SARS」時代對兩岸經貿交流應作檢討和省思,包括建立兩岸經貿風險管理的機制,我們慶幸政府有此意向,亦希望能言出必行,劍及履及。
陳總統曾對兩岸經貿關係指示了四大基本原則,即「台灣優先、全球佈局、互惠雙贏、風險管理」。回溯這一、二年,我們發現政府對兩岸經貿關係完全未依此方向在調整。以全球佈局及風險管理而言,我國對中國之投資越來越集中,我國出口對中國之依賴越來越深,我國產業之升級亦因對中國之過度投資績效不彰,違反了互惠雙贏的原旨。至於台灣優先,雖然陳總統一再大聲喊出「投資台灣優先」,但國內投資在對中國投資熱度高燒不退下,遲遲不前。對此,企業又每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再說」作為藉口,完全迷失於中國之誘惑,這是我國眼前最大的危機。政府必須務實地予以正視,做出有效的措施,不能以一句「尊重市場機能之運作」加以搪塞。
我們認為國家經貿之風險管理,需先設定明確的風險上限,並明告國人及企業。大家都了解,企業要有企業的風險管理,而國家因攸關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安全與福祉,更需有周詳的規劃。如日本為了國民糧食的安全,雖然受到美國強大自由化的壓力,仍然堅持某一定比例的食米必須是由國內生產供應,目的並不是為維護農民之生活,而是基於國防上的安全要求。最近日本因受台灣企業登陸熱潮之感染,日本企業之中國熱也有加溫之勢,日本工商界對此趨勢表示相當的憂慮,為此日本「商工會議所」在二○○二年一月設置了「地區產業空洞化問題特別委員會」,定期檢討日、中投資及貿易相關問題,並設定「總體管制目標」促使日本政府重視中國磁吸問題。日本尚且如此,國際地位遠不如日本的我國,對經濟安全之要求更為迫切,尤其對中國的經貿關係,絕不能任憑市場力量主導。政府亟宜將兩岸經貿關係之四大基本原則,進一步作明確的數據化管理。在「台灣優先」的原則下,我國主要產業產值,國內生產部分不得低於五十%,中國生產部分之產值不得高於三十%。在「全球佈局」原則下,我國企業對中國之投資不得高於我國對外投資之四十%,對中國之出口佔總出口之比率不得高於二十五%。若各項指標已快接近此一比率,政府有關部會必須以行政力量,或以勸說,或以改善環境規章的方式,務求此等設定目標管理切實達成,以回歸「全球佈局」之目標,這樣才能保持台灣之永續發展,追求全體人民之經濟福祉。
我們再一次呼籲,請政府決策官員切不可聽信「市場應委由市場力量去運作」、「回歸市場順勢而為」、「借力使力」、「人為的干預終歸失敗」等統派之妄言,認清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時時刻刻想盡辦法要併吞我國的國家,若不再設防,一直高談「市場力量」,則不久這一「市場力量」絕對會將台灣摧毀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