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9 自由時報
二○○一年經發會決議,兩岸經貿發展之四大基本原則,「台灣優先」就是這四大原則(台灣優先、全球佈局、互惠雙贏、風險管理)的第一原則。什麼是台灣優先?台灣優先就是處處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為主體,求台灣主權之永續、台灣經濟之發展為優先考慮思維、決策及行為模式。由此可知「台灣優先」不是難解的概念,只是出之於對台灣愛的基本原則。
「台灣優先」也一直是朝野的共同語言,在野人士及政府官員也經常將其掛在嘴邊。但一年半下來,我們發現「台灣優先」卻是最被忽略、最被踐踏、最不被遵守的一項原則。人人口口聲聲台灣優先,可是執行時台灣優先不是被束之高閣,就是變成「中國優先」、「台商優先」的代名詞。
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執行過程來說,暫不管「積極開放」與「有效管理」兩者是否矛盾衝突或何者為先,至少在執行「積極開放」政策之初,官員只要有稍許「台灣優先」之心念,必會將「有效管理」同時納入考慮,以求政策之周全。但令人不解的是,自是年十一月起至隔年四月二十日止的短短五個月內,開放了包括高階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第三代無線手機、光碟機、LED磊晶片、單晶片、晶粒、TFT─LCD後段模組製程等八千一百六十三項工農產品項目登陸投資,「有效管理」卻付之闕如,只在「赴大陸投資審查辦法」上做了放寬之修改,整個開放過程中完全嗅不出「台灣優先」的些微氣息。
八吋晶圓之開放登陸同樣犯了思維之偏差。在整個作業、資料及說帖上只見無限開放之強烈意圖,而無管理的意向,最後還是靠台聯之力阻,才有了開放與管理並行的晶圓政策。可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科技保護法還躺在立法院,若干法規之修正並未付諸實施,問題出在那裡?就是官員毫無「台灣優先」之心。風吹草偃,該年一至九月廠商對中國投資增加了廿六點三八%,金額達廿六點八二億美元,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自行前往的廠商,大幅排擠了國內投資,自然也拖下經濟復甦的力道。因而逼得陳水扁總統不得不大聲喊出「投資台灣優先」的口號。
經建會在此號召下,通過「對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的新投資或增資案得享五年免稅」的獎勵,期間為九十一及九十二年兩年。十月同樣在總統之示意下,推出「振興產業新投資兆元優惠融資計畫」,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燃眉之急,十一月通過了使用公有土地三免五減半的優惠,於是經濟才稍有起色。只是上急下不急,在官僚體系之下,任何美好的政策都會在執行時,不是推行不力,就是敷衍交差。至今我們尚未看到政府對製造業新投資免稅、兆元優惠融資計畫、公有土地使用三免五減半等任何政策宣導,績效當然會大打折扣。
二○○二年就這樣過去了,「大膽開放」使台灣赴中國的旅遊、商務等活動增溫,達到三百八十萬人次的高潮,但也帶來了SARS的瘟疫。SARS浩劫給台灣百姓帶來生命、精神及財富之損失,但同時也意外地將台灣隱藏深層的病灶驅上檯面,它掀開了台灣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之脆弱不堪,也再度暴露出我國官員對「台灣優先」這一兩岸經貿處理原則之顢頇與蔑視。
從防煞之初期過程來說,SARS病毒傳染之速,病情之可怕,人人皆知。對此,越、泰等國即刻採取斷然手段,封鎖邊界,斷絕與疫區人員之交往。我國並沒有這樣做,對兩岸人員一天來往一萬多人次的頻繁事實毫無警戒之心,仍然維持港、澳來台之落地簽證。雖然衛生署早在疫情尚未擴散之前,就已向防治委員會建議暫停與中國之人員往來,以杜絕境外移入,但未被採納,金門縣要求暫時關閉小三通之議亦未獲中央的支持,理由為何?局外人不得而知。但可推測的是:一、怕妨礙兩岸經貿之往來;二、恐得罪中國。不管係何者,顯然在決策者的思維過程中,台商之商業需求及兩岸往來優於台灣民眾健康及福祉,「台灣優先」之兩岸經貿處理原則也完全拋諸腦後。
若我們細心去觀察,此種「台商優先」的決策思維的偏頗,在整個SARS防治過程中處處可見。如四月二十四日SARS疫情失控,二十六日陸委會宣布香港來台落地簽證暫停一個月,此決策起碼有三項疑雲:第一、為什麼是一個月?在疫情何時結束尚無人知道的情形下,何不乾脆「暫停」而只是一個月?第二、為什麼只停香港,不同時加入澳門?因為中國的旅客除香港外亦可自澳門轉機來台。第三、為何不在四月二十四日停止,還拖到二十六日?當然陸委會有它的理由,但不管如何解釋,決策的過程與內涵已隱約透露出他們「如何對兩岸交流之妨礙降到最低」的苦思。他們力求不妨礙兩岸交流的主要考量就是為了台商,亦即「台商第一」。
進入六月之後疫情稍獲控制,但仍非完全穩定。可是,六月九日,當我國及中國(北京)都尚未自WHO疫區除名,旅遊警示亦未解除之情況下,防治委員會就決定解除台商及其員工返台從事商務活動的居家隔離限制,十四日再解除三來一補廠商之隔離,二十五日又恢復香港居民之各項簽證,解除港民來台入境之居家隔離。其快速解除的做法所展現的積極性均同樣出之於活絡兩岸經貿交流之考量。「台灣優先」即完全自這些決策官員的決策思考中消失無蹤。開放令一下,台商稱慶,只是最後,台灣將會是世界上最後被留下的SARS疫區。
我們相信,即使台灣真的成為最後的疫區,SARS還是會離開台灣。我們所關心的是嚴重傾斜的兩岸經貿關係會否死灰復燃,抑或從此有所改變與調整?很不幸的,以現在官員欠缺「台灣優先」之決策思維下,幾可斷定兩岸關係將會很快恢復過去的熱絡,什麼「分散投資風險」、「根留台灣」、「投資台灣優先」等口號都會被拋諸九霄雲外,啟發另一波向中國傾斜的開端,政府「後SARS的經濟重建」構思也會在「中國台商優先」的思維互動中歸於沉寂。台灣何去何從,問題的核心只在於我們的官員有無貫徹「台灣優先」的決心而已!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