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30 自由時報
☉記者鍾麗華╱專題報導
十三行博物館在SARS風暴下開館,遊客數也突破十萬人,不過,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台灣目前已發掘一千三百多處遺址,考古學家估計,尚未發現者至少還有二、三千處,如此高的遺址密度,在全球可算是名列前茅,美國、東南亞,或是中國的廣東、福建地區,都比不上。
民眾對台灣遺產 了解有限
只是傳統的教育下,許多台灣人對中國的遺址、古蹟可以琅琅上口,卻絲毫不了解台灣的文化遺產,徒讓「怪手」無情地挖走了屬於台灣自己真正的歷史。十三行遺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該遺址有六萬平方公尺,但只搶救不到六分之一,大部分珍貴的寶物,都深埋在八里污水處理廠之下。
一般人總認為台灣地方小、歷史短,根本無須考古,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館長臧振華解釋,由於台灣特殊的地理與自然環境,創造出豐富的生命,與世界上其他同緯度的國家相較,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幾乎無可比擬,因此台灣不但需要考古,而且還有考不完的古。
根據臧振華的估計,台灣現已發現的遺址多達一千三百多處,且至少還有二、三千處尚待發掘,只是不少遺址在開發建設與文化維護間角力,最後被迫犧牲,十三行遺址就是一例,民國七○年代,民間團體、文化界人士為了搶救十三行遺址,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而今博物館終於落成。
經濟掛帥 只有工程考古
事實上,台灣許多遺址都是在工程進行時「不小心」發現的,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連照美說,在經濟掛帥之下,台灣的考古只能算是「工程考古」,許多時候,考古學家只有被動配合工程單位,對於遺址保護,這根本是本末倒置。
像是高鐵在進行台南科學園區的路段施工時,就意外發現了距今二到三千年的北三舍,與距今四千年的右先方遺址;奇美工廠今年初在南科動工時,也發現了距今二到三千年的五間厝南遺址。這些工程單位都要求考古學家「限期搶救」,工程規劃還是必須照舊。
臧振華說,高鐵的路線都定了,要更改實在困難,還好北三舍與右先方遺址與台南附近的大湖文化很類似,在種種評估下,只好搶救文物,讓工程繼續,但考古學家還得「討價還價」,盡量拉長時間,希望能夠發現更多的寶藏。
珍貴遺址 在開發過程失落
事實上,基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如果遺址的價值相當重要,開發建設還是必須要避免破壞遺址,像是過去興建南二高時,意外發現烏山頭文化遺址,最後決定把路基墊高,讓南二高由遺址上方通過,才使得破壞面積減到最小。
雖然表面上現有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環境影響評估法,約束了大型開發工程,讓這些工程單位一旦發現遺址必須停工,並且依照程序通報,以便搶救文物,但小型工程卻形成漏洞,尤其許多農民在私人土地蓋房子、挖池塘,突然發現遺址,但他們卻常常隱匿不報,唯恐一旦收歸國有,所有的土木建設就動彈不得,珍貴的遺跡就這樣地消失。而遺址一旦失去,就永遠無法復原。
政府不重視 考古人力不足
不僅一般民眾沒有保護遺址的觀念,連政府也不重視考古,相較於日本每個縣都有考古隊,考古人數達到幾萬人,而中國也有五千多人,台灣現在只有二十幾個人在進行考古的工作,人手明顯不足,令連照美難過的是,在她任教的台大人類學系,許多學生家長還要求孩子畢業後,絕對不能投入考古。
台灣雖然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在文化上,絕對有屬於自己的主體性,這些豐富遺址就是最好的明證。
而台灣有文獻可考的歷史,僅短短四百年,不過,人類卻在此居住好幾萬年,假如不知保護遺址、失去了遺址,相信所有的台灣人將會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