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35
重視台灣無形戰力耗損的警訊

 

2003.06.30 自由時報 

 華府政策近來是否有向北京傾斜之虞,我國立委訪美團多次對此表達關切,多位美國眾議員則共同提出一項決議案,要求美國總統指示官員公開要求中國放棄武力攻打台灣,而且表明中國撤除飛彈跟美國對台軍售沒有條件交換的關係。不過,美國方面也指出二○○五年台海兩岸的軍力消長可能出現變化,而台灣的潛艦系統要到二○一四年才能建立,可以說是緩不濟急,因此應該重新考量反潛作戰的項目。據轉述,美方人士認為台灣的當務之急,應當是建立指揮、管制、通訊、電腦、情報、監控和偵察的無形戰力。

 中國軍力將於二○○五年超越台灣,台灣無形戰力有待加強,美方人士不只一次提出警示。過去以來,朝野人士對我國防禦能力的注意,往往比較著重於有形戰力,也就是充實新科技、高性能的武器。每次只要國防部提出軍購預算,在立法院就成為朝野激烈爭論的焦點,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近年來不僅朝野有人質疑光靠有形戰力是否足以強化防禦效果,社會大眾也紛紛質疑偏重有形戰力而忽視無形戰力的現象。所以,這次美方人士重提此議,實在不足為奇。

 美方人士所說的無形戰力主要在於軍事,我們卻認為,政治共識所形成的無形戰力也同樣重要。在一般民主國家,不同立場的政黨或民眾,就不同議題追求政治共識,原本不是難事。因為民主的運作,為棄異求同的溝通協商提供了基礎,大家可以透過民主程序各讓一步,一方有所得也讓另一方有所得,最後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圓滿結局。尤其是,關於對外事務,更需要建立跨黨派共識。民主政治講求妥協的藝術,意即在此。

 可惜,這種民主的優點在國內卻不易發揮出來,許多政治人物習於製造衝突,卻不瞭解各讓一步的妥協之道,結果雙方各執己見、一事無成,連對外事務也不例外。受到政治人物的影響,許多民眾也養成凡事訴諸抗爭的觀念,而且發動抗爭就要對方完全且無條件接受自己的訴求。老實說,在民主運作下,這種抗爭模式很難產生建設性的成果。十餘年來,由於「抗爭有理」的偏差觀念盛行,許多廠商不堪其苦而出走,造成產業經濟衰退,就業機會減少,這不是標準的雙輸局面嗎?這不是對國家無形戰力的一大傷害嗎?

 不僅如此,朝野之間對國家認同南轅北轍,更是其他國家罕見的現象。半個多世紀以來,大家一起生活在台灣,理應對這塊土地有堅定的認同。然而,有人身在台灣,甚至領納稅人的血汗錢,卻在國家認同上背離台灣。有些政治人物開嘴閉嘴愛台灣,卻提出什麼一中共識、憲法一中、一中屋頂的主張。這些主張不論內容為何,客觀上等於矮化台灣的主權地位,讓中國振振有詞地聲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這些主張還在社會上造成國家認同的混淆,使得有些人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不是對國家無形戰力的一大傷害嗎?

 就以最近的例子來說,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一事,是國人一致的期望,也是台灣身為主權國家應有的權利。中國對此極盡打壓之能事也就罷了,偏偏國內有些政治人物認識不清,替中國製造助台抗煞的謊言,還在中國推薦下參加世衛研討會。有人還聲稱,台灣可以在一中屋頂的架構下,參加世衛或其他非政治性國際組織。這些作為看似為台灣民眾福祉著想,其實正好讓中國拿來當矮化台灣的藉口,讓世人誤以為台灣真的是中國的一部分,只要有中國協助台灣就可以不必參加國際組織了,說難聽一點,這根本就是在扯後腿、幫倒忙。

 另外,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自有行使主權的自由,人民也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但是,有人總是將此視為洪水猛獸、天災人禍。他們所執的理由,歸根究柢無非是如此等於挑釁中國,言下之意只要中國不贊成的台灣就不能做。中國不斷恫嚇台灣,用數百枚飛彈瞄準台灣,才是台海緊張的始作俑者,台灣則對中國毫無侵犯之意,更沒有侵犯之舉,不怪中國卻指責台灣刺激中國,天下有這種道理嗎?如果國際社會也是如此,還能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嗎?按照這種不通的邏輯,台灣不是只能把一國兩制當作唯一的選擇嗎?

 近來,中國在軍事恫嚇的同時,加緊對台經濟統戰,並極力動搖我們的國家認同。有些政治人物在國內鼓吹向中國傾斜,積極推動台灣的經濟前途在中國,並且蠱惑年輕人到中國就讀、就業,而有些民眾也錯把敵國當祖國,拿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去冒險。在這種情況下,凡是涉及產業經濟、兩岸關係、國防軍購等重大政策,都無法理所當然地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長久以往,我們無形戰力向下沈淪,豈止是軍事方面而已?台灣一向被看做西太平洋不沈的航空母艦,現在內部的無形戰力卻日漸耗損,中國軍力則將在兩年後超越台灣,如果我們還對內外不利形勢無動於衷,將來不但再多的航空母艦也無濟於事,甚至在中國不費一兵一彈的情況下安樂死都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