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9
九評國民黨

 

2005.04.29自由時報

■洪茂雄

 中蘇共交惡時,中共曾有所謂「九評」,嚴厲批判蘇共。最近坊間又有一本新著「九評共產黨」,流傳甚廣,頗受矚目。本文姑且從俗,也來個「九評」,為當下國民黨痛下針砭。

 一評「反共基本國策」:國民黨統治台灣長達半個世紀,在兩蔣時代可謂「反共」號角響徹雲霄,反「共」標語到處可見,「反共」是不折不扣的「基本國策」,台灣不但是「反共基地」,也是世界上的「反共堡壘」。如今連戰領導下的國民黨,卻反而扮演「親共」「連共」的角色,該當何罪?

 二評「誰是中共同路人」?在國共鬥爭時期,國民黨一向把批評時政的政、學界人士如民主同盟,視同「中共同路人」。等到國民黨落跑到台灣後,仍是把異議人士打成「中共同路人」,嚴重者判以極刑,輕者「軟禁」斷絕飯碗。可是,再看看丟掉政權之後的國民黨,究竟誰是「中共同路人」?

 三評「黨章黨綱徒託空言」:國民黨黨章第二條寫得很清楚「反對共產主義」,其政策綱領和行動綱領更是明確宣示,「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下,…加強國防建設」,「彰顯主權地位」。一旦江丙坤、連戰破例與過去水火不相容的敵手眉來眼去,豈不徒託空言,自毀百年老店的「黨魂」!

 四評「蔣介石遺囑」言猶在耳:細讀一九七五年蔣介石所留下的遺言,「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政府領導」。反觀,把蔣介石奉為「民族救星」的當今國民黨領導階層,將這紙重要的歷史文件束之高閣,如果蔣氏父子地下有知,怎可善罷甘休?

 五評「反共救國」、「反共愛國」成為絕響:眾所周知,國民黨靠著揭櫫「反共復國」作為其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基礎,因此,「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公然進駐學校,「反共教條」成為禁錮思想的幫兇;七○年代末期,國外留學返台的反共學人也曾組織「反共愛國聯盟」,有不少青年才俊受到重用。但如今看來,國民黨不但已經「不反共」,反而成為「反台」的急先鋒。

 六評「不明不白的黨產是再奪回政權的絆腳石」:東歐一九八九年政權和平演變之後,共產黨乖乖將黨產交歸國庫。不過,即使它們不再有昔日雄厚的資源,只要誠心誠意,洗心革面,認同民主法治,尊重民心歸向,一樣可以贏得民心,東山再起,上台執政。東歐經驗,殷鑑不遠,國民黨何以還那麼不乾不脆,沒有勇氣置之死地而後生?

 七評「民主化改革停滯不前」:中國國民黨是列寧式政黨,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其民主化改革宛如牛車漫步,連最起碼的「在地化」、「民主化」仍遙不可期。最令國人大惑不解者,其領導階層尚存在著濃厚威權思想,充分反應在:一方面雖受過西方民主教育,卻一點也沒有民主素養,二方面分辨不清黨國孰先孰後?不知國家利益為何物?

 八評「親共投共的下場,歷史教訓記憶猶新」:國共有兩次合作的歷史經驗,國民黨都嚐到苦果,痛失江山。當年國共交手期間,有不少民主同盟的社會賢達,曾因中共的統戰而向左傾斜,其後,要不是遭整肅下放,就是噤若寒蟬,鬱鬱而終。其中不乏國民黨投共人士,沒有一個好下場。殘酷事實,豈可心存幻想。

 九評「寧予外邦,不予家奴」:國民黨對政黨輪替無法接受,照理說,一個健康的政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是,看看連戰領導下的國民黨,卻是一步步偏離台灣主體性。更有甚者,當今國民黨領導人的心態多少暴露慈禧太后「寧予外邦,不予家奴」的情結 - 既然得不到權力,不惜玉石俱焚;拿台灣的存亡當賭注,一意孤行,無視於中共的邪惡本質。

(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

 

紅藍黑三合一

 

2005.04.29自由時報

 台灣的政治生態,原分為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對恃的局面,但是最近卻隱然形成泛綠分成兩邊,而泛藍卻加入了紅、黑兩大生力軍。

 藍綠的勢力,本來呈現藍消綠長的趨勢,但去年立委選舉後,泛綠未如願過半,扁政府對於施政的順利推動失去信心,於是開始進行拉宋打連的策略,企圖裂解泛藍過半的態勢。可悲的是,拉宋並不成功,國會議事癱瘓依舊,反而因為扁宋會達成回歸中華民國體制共識,造成本土力量的離心離德;之後連宋相繼訪中,扁政府卻前倨後恭,束手無策,更引發台聯等本土力量向民進黨「全面宣戰」。泛綠於是更形萎縮了。

 反觀泛藍,表面上在扁宋會後出現分歧,其實橘藍在本質與路線上仍然一致。加上胡錦濤的加持扶持,連宋紛紛朝貢中國,再也不忌諱被戴上賣台的帽子,紅色勢力於是加入藍營,並且還成為主導藍營走向的最大後盾。而在藍紅水乳交融,互相勾搭之際,一向企圖打著愛國無罪旗號,與政治勢力掛鉤的黑道份子,也堂而皇之浮出檯面。天下大勢,至此似乎向紅黑藍傾斜,綠色被擠到了牆角。

 換言之,本土力量現在所面臨的不再是藍軍一支敵軍,而是藍紅黑三合一的敵人。未來,政黨之間的較勁,選票似乎不是決定性因素,而是取決於兩岸之間的縱橫捭闔。看來,台灣人民未來的路子還滿坎坷驚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