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47
美友人納悶:這是哪一國的民代

 

2002.10.01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立法院籌組訪美團一度因行程安排引起側目,在綠藍分成兩隊分別訪美後,又發生國親團的率隊者公然槍口朝內,造成美方人士一度納悶台灣究竟有沒有共同的國家目標﹖經過實地了解,在許多閉門會議與私下會晤,在野黨訪美團若干成員言論,似已讓人分不清是哪一國選出的民意代表。

 國親團當時在訪問洛城、華府等地時,見了知名智庫與不少重量級議員,除了陳總統八月三日提出的「一邊一國」是他們批評焦點外,根據多位美方人士一致的感受,台灣在野黨似乎對中國同情的程度還高於對自己的政府,諸多場合還是美方替扁政府政策說明,進而提醒在野訪團注意國家利益。

 國親團在洛杉磯與蘭德公司座談如此,之後轉往華府期間更是變本加厲。

 根據調查,國親團在九月五日上午拜會友我參議員喬治亞倫時,即有令國人詫異的對話。

 據轉述,率團的章孝嚴向亞倫表示,陳總統提出一邊一國的目的在獲取更多的選票,但是泛藍陣營對此有所保留,中共也有強烈的反應,台灣多數國人主張維持現狀,並不願意危及自身安全。

 章孝嚴又說,以「台灣」稱呼我國雖較簡便,但是「台灣」只是個地名,我國正式國名是中華民國。針對以公投決定台灣未來,他也持保留態度稱「多數民眾並不熱中」。

 章孝嚴又提及,美國眾院成立「國會台灣連線」,立意雖佳,但未來名稱應該改成US-ROC Caucus,更能彰顯對我國的支持。

 亞倫參議員則告訴來訪的在野立委,「一個國家的內部固然有黨派之爭,但是台灣的未來應該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台灣朝野一致對外非常重要」。

 當天下午,章孝嚴一行與布魯金斯研究院座談時,又與前AIT理事主席、東北亞中心主任卜睿哲有一番言詞互動。

 章孝嚴認為,兩岸議題不應以冷戰模式處理,當前兩岸人民的交流非常頻繁,台灣去年曾有三百四十萬人次前往大陸,但是陳水扁卻寄望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在野黨對政府大陸政策不滿,國民黨與親民黨也因此在國會合作推動兩岸三通。

 卜睿哲指出,兩岸三通是具有政治意涵的經濟問題,台北主張享有主權,北京則欲把台灣邊緣化。

 但章孝嚴又說,陳總統曾表示願意授權私人進行協商,之後又退卻不前,「一邊一國」的談話對兩岸恢復協商並無幫助,他認為美國應從不同角度思考中國問題,台灣向美國購買軍備可以達到安全,卻不意味著永久和平,和平應由對話來達成。

 卜睿哲仍持不同的看法表示,兩岸軍備競賽,中共方面要負較大的責任,中共許久前已經具備嚇阻台灣的能力,台灣不同於香港,一國兩制無法為台灣人民所接受,陳總統上台後,美方曾建議北京與台北對話,但北京並未採納。

 隨後,國親團又拜會「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魏克斯勒,章孝嚴當面抱怨,台灣連線成立到現在,似乎給外界只支持民進黨的印象,民進黨若干治國理念,尤其強調台獨的部分,並不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同時,連線以「台灣」為名,稱台灣為主權國家的做法實在不妥,應該考慮調整。

 相關說法讓魏克斯勒相當意外,立即澄清「台灣連線」是出於美國會議員對台灣人民與民主的關心,絕非只支持特定政黨,章孝嚴的感覺不是事實。

 九月六日,章孝嚴一行在上午拜會參議員JonKyl,由於主人參加會議尚未結束,因此先由其外交政策顧問Jim Doran與立委交換意見,國親團又重談訪美以來一貫的老調。

 Doran顧問直言無諱說,「美國因為自英國殖民地獨立建國的歷史背景,人民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獨立行動大多抱持著同情的立場,所以在台灣議題上,阿米塔吉日前所稱美對台灣獨立的不支持,並非反對的立場,堪稱適當」。Doran並建議,他預期中共未來在台灣議題仍然不會讓步,因此現階段台灣該做的事,是繼續致力深化政治民主及促進經濟發展,台美之間加強軍事交流合作,美國也有必要持續對台軍售。他未附和國親團。

 當天中午,國親立委團參加傳統基金會午餐會,章孝嚴在發表演講時繼續批評一邊一國「震驚各界」,還表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為中華民國,所在地為台灣,台灣並非國名,宣佈一項既成事實毫無道理,此舉並不符合台美兩國利益。

 章孝嚴同時批評,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北京表示不支持台獨與反對台獨不同,已經被解讀為不反對台獨,而使若干人受到鼓舞,實際上,美國的政策是一個中國政策,做為反對黨,他將督促台灣政府以謹慎負責的態度行事。

 儘管一路行來其主張頻受美方挑戰,但是六日在華府僑界歡迎國親訪美團的晚宴,章孝嚴說,有關陳總統所提的「一邊一國」已經對台美關係造成影響,這次來訪,美國智庫人士已向他表示「雙方的蜜月期已過」,國親團也充分讓美方聽到了泛藍軍的不同意見。當晚,在野立委更在僑宴抨擊時政。

 國親團回台後自行宣揚他們所「認知」的美國觀點,對於美議員與智庫的反駁則隻字未提,看到美國政府同意總統夫人吳淑珍訪問華府,也說這不代表兩國關係的進展。

 為了狹隘的黨派鬥爭,不惜把外交是人民共同利益的信念踐踏於腳底,恐怕可以成為台灣政黨輪替下罹患政治不適應症的重要病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