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83
重新思考「僑務工作」

 

2002.10.13自由時報

☉陳文彥

 二○○○年台灣的政權和平轉移,不僅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同時也給海外華人社區帶來很大的衝擊,一部份的「傳統僑社」在政黨輪替之後,仍無法適應,仍無法擁抱台灣民主政治的成就,外加五十年來一直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幻想裡,以及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結,這些僑社人士,無法面對台灣政局的重大變化,在日趨民主、獨立的台灣「中華民國」與日漸強盛的獨裁、共產「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不知何去何從。

 這些僑社人士,藉口抗議張富美的「華僑三等論」,反對民進黨的台獨黨綱,阿扁總統的「一邊一國」,開始逐漸的向海峽那邊的中國靠攏。在中國大力的拉攏下,一些親中的傳統僑社人士已開始邀請中國官員參加他們的活動,慶祝十月一日中國國慶,升起中國國旗,開始拒絕與台灣的官員來往。 這些變化,從這一次第一夫人來美訪問可以看出來,有人藉口抗議,有人拒絕參加歡迎宴會,有人打對台向某夫人致敬。

 面對這些變化,台灣政府不應自責為「僑務」工作的失敗。事實上,自從台灣全面民主化之後,台灣政府與傳統僑社關係的重新調整是無可避免的,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台灣政府重新思考「僑務」工作的一些基本假設,重新釐清台灣政府與傳統僑社的關係。

 過去國民黨政府時代,大力拉攏傳統僑社,其主要原因在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失敗之後,為了維護其「法統」,塑造其代表中國的假象,以及政權的合法性,需要這些海外華人的支持。全面民主化的今日台灣與過去國民黨專制統治下的台灣已全然不同,台灣的政權來自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台灣政府的合法性已不容置疑,阿扁政府最近再度強調「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台灣需要走自己的路。在這種新的政治情勢下,令人懷疑,台灣真的需要這批華人、僑社來維護其「法統」嗎?假如台灣不需要這批華人、僑社來維護其「法統」,這並不意味台灣不需要他們的支持。台灣正面臨中國的武力威脅,國際間的孤立,台灣需要各界朋友的支持,包括在海外的華人與僑社。但是支持台灣的朋友必須要認同一項普世的基金會原則─民主與自由。不管台灣人民如何決定他們未來的政治前途,他們有權決定他們的未來。如果一些華人、僑社連這一基本民主價值都無法認同,而還生活在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的狂熱裡,台灣政府實在不需要枉費心力來爭取他們的支持,就讓他們過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僑委會」每年花了不少納稅人的錢,進行僑務工作,當然認定這些工作的重要性,這些工作攸關台灣的生存與發展,否則「僑委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對「傳統僑社」的工作真的對台灣的生存發展那麼重要嗎?從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民主的發展來看,筆者看不出這些傳統僑社對台灣的民主化有任何的貢獻,當海外的台僑為台灣的民主化出錢出力打拚時,這些僑社人士似乎無動於衷;當台灣在美拚命推動台灣民主改革,加入聯合國、世衛組織、台灣安全、軍售以及高層來訪的議題時,筆者也從未看過任何傳統僑社遊說國會,支持這些法案,相反的卻聽過他們反對的聲音。因此,這些僑社人士對台灣生存發展到底具有何種重要性,值得我們重新分析評估。

 在美國的華人,人數不少,但是比起其他族裔,華人似乎並不熱中於美國主流政治,他們傾向於他們的圈子裡。Brookings Institute的James Lindsey在一篇分析美國各族裔對國會遊說功效,認為華人經濟能力不差,但對國會的遊說、美國的外交政策並沒有影響力。尤其是最近的美國社會輿論認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對手,存著一股反中的暗流,民意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美國人對華人有「負面態度」,三分之一懷疑華人對美國的忠誠,如果這些親中的僑社人士公開的支持專制獨裁、反人權的共產中國,只會加深美國人對他們的疑心,對他們的社區不利。因此,即使有朝一日,這些華人向海峽的那一邊靠攏,他們對美國外交政策到底會有多大影響,也令人存疑。

 僑務委員會的存廢已經辯論很久,台灣政府如果認為僑務委員會仍有存在的必要,也許「僑委會」可以藉著政黨輪替,台灣全面民主化之際,重新思考、調整僑務工作。與其花大把人力、物力在傳統僑社裡打滾,不如把資源放在爭取美國各階層對台灣的支持,美國教會、勞工組織、人權組織、退伍軍人組織等,都是值得爭取的對象。與其在傳統僑社中送往迎來,不如把資源放在培養認同台灣的第二代台美人、華人身上,使得對台灣的支持可以代代相傳下去。與其花錢組團娛樂「僑胞」,不如把那些資源放在協助台商回台投資,促進台美文化交流。與其把資源放在特定的僑團上,不如把那些資源放在公關上,進行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aiwan上,讓全世界了解台灣動人的民主發展故事。這些工作一定更能協助台灣在困難的國際情勢下,生存發展下去。正如副總統所說的新時代、新思維,此時此刻也正是台灣政府以新的思維來處理僑務工作的時候了。(作者陳文彥╱總統府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