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64
教改的石頭:華人的性惡思想

 

2002.12.15自由時報

☉蕭志如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因為有「數學教育博士」(Doctor of Art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的學程,所以特別針對資優生開了一個「榮譽學院」(Honor's College),以便研究資優生,因此芝加哥大學附設高中的資優生也有些會來選課、旁聽。筆者擔任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資優學程的助教長達六年的時間,為了滿足這些資優生的求知慾,筆者經常拿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答案的數學題目給學生做,其中印度裔學生的表現最好,華裔學生的表現最差(醬缸文化的薰陶)。

 這類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不可能當作台灣大學聯考的題目,台灣的高中生、甚至高中老師絕大部分沒見過這類題目,極少接受過面對沒有標準答案之題目的訓練;但是印度裔的資訊軟體工程師卻宣稱,印度人的資訊軟體工程師之所以能夠獨步全球,所憑藉的就是從小接受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答案之數學題的互相詰問、自由辯證訓練。

 筆者回台灣後遇到某科技公司研發部的總經理,他告訴筆者說,他曾經帶領三個台灣的大學聯考榜首作新產品研發的工作,這三個大學聯考的榜首平時分析、理解的能力可以說是天才,但是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答案的問題時,就變得極其平庸,完全沒有創造力!

 筆者認為這就是大學聯考需要改革的主要理由之一,而且我認為大學多元入學的推薦甄試如果考的還是傳統的題目,還是在尋找傳統題目的解題高手,那麼就失去多元入學的意義了!多元入學的真諦應該在於多元的評量方式,以便為國家篩選出真正多元的人才,而不是在於多元的入學管道。

 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的發展,筆者認為有必要喚醒國人稍微注意學生面對沒有標準答案之題目方面的訓練,因此筆者在某科技公司研發部總經理資助十八萬元,加上自掏腰包兩萬元的經費下,在去年舉辦了台灣第一次,甚至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台灣全國高中高職數學專題競賽」,比賽完全免報名費,初審採雙盲的方式,筆者甚至自認為不夠格擔任評審,到處拜託具有相當高國際學術地位的著名學者來擔任評審。

 令筆者及內人覺得極其憤怒的是,筆者居然被參加比賽的學生家長譏評為:如果您的設計是想證明「全台灣沒有哪個高中生有能力解出沒有標準答案的數學題目」,或是要挫挫所謂「明星高中」的銳氣,那您的確可能達到了部份目的。這是華人標準的「人性本惡」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筆者在那位家長的心目中,耗掉半年的時間,募款不足還自己貼錢舉辦比賽,居然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挫挫所謂明星高中的銳氣」的「邪惡」想法而已。而不是基於酷愛台灣這塊土地,不顧自己的眼睛已經開過四次刀,拚命也要促使台灣教育界覺醒,才去辦比賽的台灣人精神。

 有了這種華人「人性本惡」的思維方式之後,當自己的小孩參加比賽,作品遲交八天,以網路不通為理由要求通融時,不會想到網路不通,可以經由二十四小時開放的便利超商把作品寄給主辦單位,只會在自己孩子的作品被一個十幾年來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爭相邀請去擔任訪問學者的名數學家,評為相較於其他作品「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時,質疑一群國際知名的數學家之評審標準在哪裡?質疑打在與比賽報名表同一個電子檔的比賽規則是否有給學生?很不幸,這樣的家長居然是可以上達天聽的台灣意見領袖、台灣的菁英份子!

 菁英份子尚且如此,大部分的學生家長有了華人這種「人性本惡」的想法之後,在大部分家長的心目中,別人家的孩子參加大學入學推甄,會在社團活動、志工服務的資料上作假,為了不吃虧,我的孩子也要造假;當自己的小孩參加推薦甄試入學落選時,一定是教授偏見,不然就是別人家的家長有錢有閒幫孩子查資料、準備資料,別人家的家長若是大學教授甚至可能替孩子操刀準備作品給教授看,而我們沒空幫孩子查資料,所以多元入學是有錢人家佔優勢、高級知識份子的子弟佔優勢,負責甄試的教授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學生所準備的資料是不是真的自己查的!在華人「人性本惡」的思維下,多元入學是不可取的,家長也要上街頭。拋開華人「人性本惡」思維模式的枷鎖,建立台灣人的價值觀,思索出一個能夠最優化台灣利益的多元評量之入學方式,才是大學聯考應該改革的方向。教育要改革,除了入學方式要最優化台灣的利益以外,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目標應該是:讓台灣的教育能夠教育出台灣人!請叫我台灣人,下次我做演講時請准我全程使用台語。(作者蕭志如╱輔大教育學程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