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活動

[ 上一頁 ] [ 向上 ] [ 下一頁 ]

 

推動台灣正名 追求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自由時報

          咱的母親是台灣,咱就是台灣的主人,不分族群,數百年來,咱的母親寬容慈愛,辛苦養育每一代的台灣人,所以今天每一個人都要拿出勇氣,光明正大喊出「我是台灣人」。儘管在民主改革與本土化之後,台灣已從外來政權統治之地,成為一個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此刻還需要推動台灣正名運動,凝聚二千三百萬人民對台灣的認同,可見台灣主權獨立之路走來,仍是充滿險阻、障礙與不確定性。

     台灣在歷史上是一個無主之島,中國雖然舉出種種所謂的證據欲證明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然而歷代中國王朝卻視台灣為化外之地。事實上,孤懸海上的台灣,除了島上的原住民,一直都是外來移民屯墾、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跟中原王朝的歷史發展完全脫鉤,明代的海禁政策即是「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以及「台灣不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明證。而這個以移民為主體的島嶼,在歷史上曾經接受過東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在一九四九年之後,住民的成分再加上政治難民,成為一個移民與難民組成的國家。國民政府撤守台灣,是否代表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主權,至今仍有爭議,在現實政治的壓力下,台灣地位未定論雖然沒有成為主流論述,卻愈來愈凸顯它符合歷史事實的正確性。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一九四九年建國之後,根本未曾統治過台灣,其治權從未在台灣行使過,其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則不管在歷史、國際法與現實政治上,都站不住腳。誠如李前總統所言,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曾統治過台灣一天,不曾在台灣徵過一分稅,無權對台灣主張主權,台灣是全台灣人民的台灣,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國家,這是存在的現實。而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海峽兩邊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事實上,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主權的要求,根本不符合情理法,完全是一種霸道思想的反映,因而它只能訴諸軍事威脅,意圖以武力併吞台灣。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遺憾的是,對內卻有少數人不認同此一事實,聲稱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願喊出「我是台灣人」,造成族群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對外則是台灣猶以中華民國之名出現在國際社會,結果遭到中國的蠻橫打壓,而無法參與國際事務,失去國際生存空間,二千三百萬人的權益因而受到不當的侵害。因此,台灣在歷經十多年來的民主化與本土化努力,擁有了實質的國家內涵之後,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將是台灣正名運動,一方面將台灣生命共同體的意識注入新台灣人的概念之中,以消弭內部潛在的族群衝突危機,一方面則是在國際上還原台灣應有的名字,不再披著虛構的中國外衣,以澄清國際社會的誤解。

     對內方面,我們認為二千三百萬人民的祖先,無論來自哪裡、為何而來,既然在此地生長、打拚,就應該認同台灣為新生之地,將自己轉化為台灣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不分族群,以身為台灣人為榮,在國家認同中應以台灣為正統,不應該陷在矛盾的中國認同之中。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說法,只會造成種族、血緣的感情因素壓過政治、經濟與制度的理性因素,犧牲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權益。而在國際上,政府也應該光明正大,不畏中國的阻撓,以台灣的名稱參與國際社會。台灣現在以「中華民國」、「中華台北」,或其他類似的名稱參與國際組織的運作,必然引起嚴重的混淆,常被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國際社會承認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凡是與中國有關的名稱,絕非台灣走進國際社會的正途,而立委蔡同榮所發起的「護照正名、外館正名、國際組織正名、歷史地位正名、教育正名」的「五正運動」,正是台灣該走的道路。

     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與本土化,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對岸的中國早已形成兩個國家的事實,但「台灣」這兩個字似乎還是特定人士的禁忌,甚至被污名化,貼上狹隘的地域主義標籤。中國的聖人孔子主張「必也,正名乎」,強調「名不正,則言不順」,可見正名主義的重要性;當前台灣的正名運動,主要意義在確立台灣的主體性,為二千三百萬人民凝聚生命共同體的意識,而不是鼓動與中國對立的情緒。也就是說,台灣正名,是在追求自我的認同與肯定,並非與任何國家對抗,而中國之所以顧忌此一運動,正因為它就是打壓台灣的最大黑手。台灣正名已是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在現實的環境中,這固然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台灣人民將會無憂無懼、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文轉載自  自由時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