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9【大紀元時報】
☉季平

印度總理辛赫將要求澳洲解除其禁止出售鈾給印度的政策。(法新社)

度總理辛赫(Manmohan Singh)3月1日親自到機場迎接美國總統布希(左)。(AFP/Getty Images)
|
美國總統布希最近造訪新德里,和印度政府簽署了核子協議,未來將對印度提供核子援助,但是,印度並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布希政府的作法引發廣泛爭議,他的動機也受到了質疑;由於這項協議還必需通過2項考驗,才能夠生效,其中存在了相當大的變數。
民用核子合作 正反兩面評價
歷經8個月的密集協商,美國和印度終於在3月3日簽署核子合作協議,為美國解除對印度長達30年的制裁措施,掃除障礙。根據協議,美國將對印度的民用核能發電廠,提供技術及燃料,印度則必須開放境內的14座民用核子設施,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和監督。
美國總統布希聲稱,透過這項歷史性的核子合作協議,國際社會將可以提高印度核子設施的安全性,降低核子擴散的風險。不過,部分美國國會議員認為,布希的決定違反了禁止核子擴散條約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的精神;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資深委員馬基形容,這項協議是一場歷史性災難;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藍托斯以及防止擴散小組委員會主席羅伊斯也一致認為,必須認真研究這項協議所造成的廣泛影響。
在此同時,印度內部也有不滿的聲音,有人認為,美國要求將印度的核子設施納入國際監督的範疇,根本就是干預印度的內政事務,嚴重刺傷印度的民族主義;反對派也抨擊新德里當局,沒有堅守不結盟國家的外交獨立立場。
一些分析家更表示,布希政府和印度簽署核子合作協議,破壞了國際社會40年來在防止核子擴散方面的努力,將引發不良效應;如果印度可以在沒有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情況下,獲得核子援助,美國將如何向南非、巴西等這些具有核子武器發展能力、同時又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作出交代,又要如何界定伊朗等國的核子發展計畫,是否屬於和平用途?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美國以簽署核子合作協議,來換取印度開放民用核子設施,不失為監督印度核子發展活動的一個辦法。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系教授包宗和就認為,美國和印度簽訂核子合作協議,具有限制印度核子活動的功能。他說:「透過這項協議,國際可以出售民用的核子科技和核子燃料,印度也承諾,開放民用核子設施,接受檢查,雖然這只是印度方面局部性的、部分的讓步,但至少美國透過這項協議的機制,可以對印度的核子發展有一定程度的觀察,甚至可以有一些限制性的行為;這樣的作法其實是兩面的,也就是,它對印度挹注了核子力量,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有一些限制。」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袁易呼應包宗和的看法,他認為,西方的策略是,與其讓印度一直游走在體制之外,還不如把它納入體制。袁易說:「印度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從法理的角度,它沒有義務接受國際檢查,但是,國際上除了這項正式的條約之外,還有一些非正式的機制存在,英國、法國、德國或加上美國工業化集團已經開始提出要求,印度要能夠接受非正式的國際核查機制一一核子供應國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一旦印度進入這個非正式的管制機制,它的行為規範就會開始跟國際接軌。」
戰略考量 雙重標準
印度、伊朗、北韓、巴基斯坦都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而在伊朗和北韓的核子爭議讓國際社會傷透腦筋之際,美國卻獨厚印度,並且拒絕巴基斯坦要求比照辦理的建議;對此,外界有質疑,也有揣測,專家認為,促使美國採取雙重標準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了戰略和經濟的考量。
包宗和與袁易都認為,印度雖然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約國,卻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民主國家;而且,印度位居南亞,具有地緣上的戰略價值,美國當然希望和印度發展關係。
包宗和說:「印度是南亞的大國,相對於巴基斯坦,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從戰略的考慮,美國希望跟印度發展關係,特別是,在過去冷戰時期,印度是跟蘇聯站在一起的,(同時)印度過去也是標榜不結盟主義,現在,美國透過跟印度簽訂協議,使得美國能夠在南亞、也就是在印度,有著力的機會,也可以稀釋過去印度傳統上跟俄國之間的良好關係。」
袁易也指出,在南亞地區,巴基斯坦的實力無法和印度相提並論,袁易說:「巴基斯坦和印度相較,雖然也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也曾經進行過核試爆,但是,從核技術而言,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等級上還是有差別;由於在等級上的差別,反映它目前在國際上單是針對核武器的這個指標,它的實力還不及印度,美國當然有它不同相對應的條件跟標準。」
不過,袁易也表示,現階段,美國要接納一個新的夥伴,因此,在優先順序上,會暫時冷淡巴基斯坦,但是,美國還是會和巴基斯坦維持盟國關係。
戰略結盟 制衡中國
根據分析家的看法,美國和印度進行核子合作,這是美國聯合印度、制衡中國軍事崛起的戰略中的一環;然而,曾經因為邊界問題而和中國大陸爆發戰爭的印度,目前正在和北京方面修好,新德里當局和美國進行戰略結盟,是否會對正在修復中的印中關係產生衝擊,值得探討。
包宗和指出,印度和中國在南亞地區處於一種競爭狀態,有矛盾存在,美國和印度之間的核子協議,如果形成戰略或軍事結盟,那將是北京方面所不樂見的。包宗和說:「這要看美國和印度在簽署了核子協議之後,雙方的軍事關係、戰略關係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因為,普遍認為,這項協議有一個制衡中國大陸的作用存在,所以,這項協議的簽訂對中國大陸來說,是不會很愉快的;相對來說,對於正在改善中的印度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可能會製造一定程度的緊張。」
對於印度和中國的關係發展,袁易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印度和中國對於雙邊關係的發展存有一項共識:「雙方都認定,對方和自己是處於一個非常類似的階段,就是所謂的經濟發展期間,所以都尋求一個地區性的安定,在這個前提之下,雙方都不會拿對方的任何企圖,作為制約雙方維持正常關係的藉口。」
落實協議 兩大難題待克服
不論是著眼於印度的廣大市場,抑或是為了嚇阻中國,美國和印度在進行核子合作之前,必須先克服兩道難題,首先是,說服核子供應國集團的45個成員國,修改核子技術出口的相關規定;接下來,兩國政府都必須說服國會,支持美印核子合作協議,特別是布希政府,除非理由充分,否則,很難贏得國會的支持。
包宗和說:「美國行政當局,也就是布希總統,可能要跟美國國會加強溝通,對於國會的一些疑慮,比方說,這樣作是不是違反了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以及會不會造成一種雙重標準,比方對伊朗、對北韓或其它美國所謂的流氓國家,會不會造成某種程度的鼓勵作用;相對的,美國對其它潛在發展核子的國家,特別是對美國可能具有敵意的國家,美國將來有沒有因應之道。」
袁易倒不認為,美國國會一定會反對到底,「從三權分工的角度,以及現階段美國制裁印度的法源仍然存在的前提之下,(美國的)立法部門勢必要針對職權以及法源所在,進行必要的調整,這可能還要進入一個很冗長的聽證跟辯論,我們要先觀察一段日子,看看聽證和辯論中,有沒有新的共識產生。」
美國和印度能不能順利從事核子合作,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從美國縮減派駐歐洲國家的外交官人數、增加駐節亞洲國家的外交官,到美國海軍計劃在2010年之前,削減在大西洋水域的兵力、加強在太平洋海域的戰力,再到美國進一步增強對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在在都反映出美國對亞洲的重視,同時更顯示,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重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
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