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新訂反侵略日今年實施 只紀念不放假
反制中國反分裂國家法 表達台灣人民愛和平、愛民主決心

 

2006.03.09【台灣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為反制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屆滿一週年,行政院會昨天通過陸委會提案將三月十四日訂為「反侵略日」的國定紀念日報告案,行政院長蘇貞昌(新聞)批示准予備查,並自今年起實施,反侵略日當天只紀念不放假。

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易榮宗主持行政院會會後記者會,他指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函請內政部參辦修改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建議將三月十四日訂為「反侵略日」的國定紀念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裁示准予備查,並從今年起實施。

蘇貞昌表示,十年前的今天,對岸飛彈打到我們門口,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全世界非常重視,一年前,三月十四日對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企圖對台動武,台灣以最低調、最和平、最堅定的態度面對,一百萬人民走上街頭,以和平方式,表示台灣愛和平、愛民主決心。

蘇貞昌說,再過幾天,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屆滿一週年,世界各國應重視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此外,他也呼籲中國取消反分裂國家法,並提醒社會各界能夠注意,經內政部修改相關辦法後,將每年三月十四日訂為反侵略日。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黃適卓說,三月十四日訂為「反侵略日」是黨團去年就提出的主張,昨天樂見行政院走台聯路線,順利通過反侵略日國定紀念日報告案。

黃適卓表示,台聯黨團去年得知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時,即發起絕食抗議活動,並首次提出以當天作為反侵略日的具體構想;經過一年的堅持,昨天行政院會通過三一四為反侵略日,雖然只紀念不放假,「但很高興看到行政院走台聯路線」,黨團將持續反併吞、要獨立等相關運動。

 

美國與印度簽署核子合作協議 各方高度關注

 

2006.03.09【大紀元時報】

☉季平


印度總理辛赫將要求澳洲解除其禁止出售鈾給印度的政策。(法新社)


度總理辛赫(Manmohan Singh)3月1日親自到機場迎接美國總統布希(左)。(AFP/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布希最近造訪新德里,和印度政府簽署了核子協議,未來將對印度提供核子援助,但是,印度並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布希政府的作法引發廣泛爭議,他的動機也受到了質疑;由於這項協議還必需通過2項考驗,才能夠生效,其中存在了相當大的變數。

民用核子合作 正反兩面評價

歷經8個月的密集協商,美國和印度終於在3月3日簽署核子合作協議,為美國解除對印度長達30年的制裁措施,掃除障礙。根據協議,美國將對印度的民用核能發電廠,提供技術及燃料,印度則必須開放境內的14座民用核子設施,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和監督。

美國總統布希聲稱,透過這項歷史性的核子合作協議,國際社會將可以提高印度核子設施的安全性,降低核子擴散的風險。不過,部分美國國會議員認為,布希的決定違反了禁止核子擴散條約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的精神;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資深委員馬基形容,這項協議是一場歷史性災難;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藍托斯以及防止擴散小組委員會主席羅伊斯也一致認為,必須認真研究這項協議所造成的廣泛影響。

在此同時,印度內部也有不滿的聲音,有人認為,美國要求將印度的核子設施納入國際監督的範疇,根本就是干預印度的內政事務,嚴重刺傷印度的民族主義;反對派也抨擊新德里當局,沒有堅守不結盟國家的外交獨立立場。

一些分析家更表示,布希政府和印度簽署核子合作協議,破壞了國際社會40年來在防止核子擴散方面的努力,將引發不良效應;如果印度可以在沒有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情況下,獲得核子援助,美國將如何向南非、巴西等這些具有核子武器發展能力、同時又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作出交代,又要如何界定伊朗等國的核子發展計畫,是否屬於和平用途?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美國以簽署核子合作協議,來換取印度開放民用核子設施,不失為監督印度核子發展活動的一個辦法。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系教授包宗和就認為,美國和印度簽訂核子合作協議,具有限制印度核子活動的功能。他說:「透過這項協議,國際可以出售民用的核子科技和核子燃料,印度也承諾,開放民用核子設施,接受檢查,雖然這只是印度方面局部性的、部分的讓步,但至少美國透過這項協議的機制,可以對印度的核子發展有一定程度的觀察,甚至可以有一些限制性的行為;這樣的作法其實是兩面的,也就是,它對印度挹注了核子力量,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有一些限制。」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袁易呼應包宗和的看法,他認為,西方的策略是,與其讓印度一直游走在體制之外,還不如把它納入體制。袁易說:「印度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從法理的角度,它沒有義務接受國際檢查,但是,國際上除了這項正式的條約之外,還有一些非正式的機制存在,英國、法國、德國或加上美國工業化集團已經開始提出要求,印度要能夠接受非正式的國際核查機制一一核子供應國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一旦印度進入這個非正式的管制機制,它的行為規範就會開始跟國際接軌。」

戰略考量 雙重標準

印度、伊朗、北韓、巴基斯坦都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而在伊朗和北韓的核子爭議讓國際社會傷透腦筋之際,美國卻獨厚印度,並且拒絕巴基斯坦要求比照辦理的建議;對此,外界有質疑,也有揣測,專家認為,促使美國採取雙重標準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了戰略和經濟的考量。

包宗和與袁易都認為,印度雖然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約國,卻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民主國家;而且,印度位居南亞,具有地緣上的戰略價值,美國當然希望和印度發展關係。

包宗和說:「印度是南亞的大國,相對於巴基斯坦,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從戰略的考慮,美國希望跟印度發展關係,特別是,在過去冷戰時期,印度是跟蘇聯站在一起的,(同時)印度過去也是標榜不結盟主義,現在,美國透過跟印度簽訂協議,使得美國能夠在南亞、也就是在印度,有著力的機會,也可以稀釋過去印度傳統上跟俄國之間的良好關係。」

袁易也指出,在南亞地區,巴基斯坦的實力無法和印度相提並論,袁易說:「巴基斯坦和印度相較,雖然也不是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簽署國,也曾經進行過核試爆,但是,從核技術而言,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等級上還是有差別;由於在等級上的差別,反映它目前在國際上單是針對核武器的這個指標,它的實力還不及印度,美國當然有它不同相對應的條件跟標準。」

不過,袁易也表示,現階段,美國要接納一個新的夥伴,因此,在優先順序上,會暫時冷淡巴基斯坦,但是,美國還是會和巴基斯坦維持盟國關係。

戰略結盟 制衡中國

根據分析家的看法,美國和印度進行核子合作,這是美國聯合印度、制衡中國軍事崛起的戰略中的一環;然而,曾經因為邊界問題而和中國大陸爆發戰爭的印度,目前正在和北京方面修好,新德里當局和美國進行戰略結盟,是否會對正在修復中的印中關係產生衝擊,值得探討。

包宗和指出,印度和中國在南亞地區處於一種競爭狀態,有矛盾存在,美國和印度之間的核子協議,如果形成戰略或軍事結盟,那將是北京方面所不樂見的。包宗和說:「這要看美國和印度在簽署了核子協議之後,雙方的軍事關係、戰略關係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因為,普遍認為,這項協議有一個制衡中國大陸的作用存在,所以,這項協議的簽訂對中國大陸來說,是不會很愉快的;相對來說,對於正在改善中的印度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可能會製造一定程度的緊張。」

對於印度和中國的關係發展,袁易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印度和中國對於雙邊關係的發展存有一項共識:「雙方都認定,對方和自己是處於一個非常類似的階段,就是所謂的經濟發展期間,所以都尋求一個地區性的安定,在這個前提之下,雙方都不會拿對方的任何企圖,作為制約雙方維持正常關係的藉口。」

落實協議 兩大難題待克服

不論是著眼於印度的廣大市場,抑或是為了嚇阻中國,美國和印度在進行核子合作之前,必須先克服兩道難題,首先是,說服核子供應國集團的45個成員國,修改核子技術出口的相關規定;接下來,兩國政府都必須說服國會,支持美印核子合作協議,特別是布希政府,除非理由充分,否則,很難贏得國會的支持。

包宗和說:「美國行政當局,也就是布希總統,可能要跟美國國會加強溝通,對於國會的一些疑慮,比方說,這樣作是不是違反了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以及會不會造成一種雙重標準,比方對伊朗、對北韓或其它美國所謂的流氓國家,會不會造成某種程度的鼓勵作用;相對的,美國對其它潛在發展核子的國家,特別是對美國可能具有敵意的國家,美國將來有沒有因應之道。」

袁易倒不認為,美國國會一定會反對到底,「從三權分工的角度,以及現階段美國制裁印度的法源仍然存在的前提之下,(美國的)立法部門勢必要針對職權以及法源所在,進行必要的調整,這可能還要進入一個很冗長的聽證跟辯論,我們要先觀察一段日子,看看聽證和辯論中,有沒有新的共識產生。」

美國和印度能不能順利從事核子合作,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從美國縮減派駐歐洲國家的外交官人數、增加駐節亞洲國家的外交官,到美國海軍計劃在2010年之前,削減在大西洋水域的兵力、加強在太平洋海域的戰力,再到美國進一步增強對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在在都反映出美國對亞洲的重視,同時更顯示,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重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

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共產黨與二二八事件(七)

 

2006.03.09【大紀元時報】

☉李大衛(大紀元記者)


陳芳明所著《謝雪紅評傳》,是目前為止對謝雪紅傳記最詳實的作品,謝雪紅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被形容為「落土不凋的雨夜花」!(李大衛攝)

台共謝雪紅遭日警逮捕入獄

1925年謝雪紅抵達上海,參加過五卅運動,化名謝飛英,入上海大學社會系(主任瞿秋白)4個月,1925年10月與林木順至莫斯科東方大學就讀學習。1927年11月回到上海,1928年4月在上海參與創建「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的工作,為候補中委及駐東京代表,負責與日共聯繫。由於參與左派運動,謝雪紅曾經兩次被日警逮捕,第二次被捕時繫獄將近10年之久。

謝雪紅在獄中遭受到日本人的刑求非常嚴厲,幾乎是一種扭曲人性的虐待,她說:「最難受的是用兩根小木棍壓五指尖,再用針刺指甲縫。俗語說:『五指連心』,一點不假,痛得全身發麻冒汗。他們還無恥地剝光我的衣服,用點燃的香煙燙乳頭。」

她的情人同志楊克煌也說到:「敵人對被捕者施行灌水、灌消毒水、灌汽油、剝指甲、刺乳頭、輾膝蓋骨、吊打、棕繩抽打等野蠻的毒刑。」謝雪紅在1949年到北京參加政協時,也對《人民日報》記者談到在日本獄中受刑的情形,「一連6個月中,不停的受著敵人的各種刑法,如灌涼水、用針扎手指、用棍子打腫腿…」

然而謝雪紅萬萬沒有想到,她這樣把青春及一生奉獻給共產主義運動的女性,後來竟被「中國共產黨」打成保守的「反右派」,被自己的台盟同志無情地出賣、批鬥。並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施予比日本人還要殘忍、恐佈的刑罰。

出獄後謝繼續共產革命事業

謝雪紅在1939年出獄後經商,1945年日本投降後,曾發起組織人民協會、農民協會,任中央委員。中共稱她是1947年台灣228起義中,台中地區的起義領袖,是這次起義中很有影響的人物。起義失敗後,轉赴上海、香港,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參與發起組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擔任主席。

1949年謝雪紅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4年被選為第1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代表,還擔任過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治委員會委員,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台盟總部主席。1970年11月5日因患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9歲。

謝雪紅一生穿越了三個不同的政權與時代,亦即日據時期、國民黨時期與中共時期。每個時期都為了共產主義的信仰與實踐,付出很大的代價。在日據時期她在台發展共產黨組織,結果被逮捕入獄,坐了8年的牢。228事件中她組織27部隊反國民黨統治,後來遭到通緝。最後也是最諷刺的是,她在一生所追求的共產主義國家裡當官,最後卻承受了3次嚴酷的整肅鬥爭。

反右運動時遭共黨批鬥

從1957年11月10日至12月8日,台盟對謝雪紅總共進行了10次批鬥大會。在這10次對謝雪紅的總清算裡,幾乎把1952年整風運動裡的「罪狀」重新又翻炒一次。北京的《光明日報》說:「謝雪紅在1947年混入共產黨,10年來她以『老革命』和『228女英雄』自居,目空一切、唯我獨尊。共產黨內曾對她長期進行教育,耐心地等待她悔改。但是謝雪紅始終抗拒黨對她的教育,這次更利用黨整風機會 放出許多毒箭,向黨進攻。」

在中共主控的這場批鬥中,謝雪紅被戴上「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批鬥謝雪紅犯下「四大罪行」。第1項罪狀是「點火煽風向黨進攻,破壞反右派鬥爭」;第2項罪狀是「反動的政治路線,狂妄的個人野心」;第3項罪狀是「一貫地依靠壞人,打擊左派」;第4項罪狀是「共產黨叛徒,228的逃兵」。

同是1929年參加台共活動、負責農民運動的楊春松,在一次鬥爭會上批判說:「謝雪紅出獄後,和日本特務往來密切,經營『三美黨』,招待日本士兵特別親切,被稱為『兵之家』。日本投降後,謝又經營『大華酒家』,做了許多不可告人的勾當。

1947年,台灣人民爆發了英勇的『228』起義。謝雖然在台中地區參加起義,但當群眾一致要求槍斃有血債的偽台中縣長劉存忠時,謝卻加以包庇,硬將劉存忠送還警察局保護。謝還到各處盡力為國民黨反動派解圍。在國民黨援軍反攻台中時,謝不顧起義部隊的死活,攜走了人民捐獻的公款台幣10萬元,和楊克煌張惶逃往埔里。

當敵人進攻埔里時,謝又背棄人民武裝和一起逃跑。在逃跑途中,看見報載蔣經國要去鎮壓『228』事件的消息,她就寫信給蔣經國,介紹她自己是國民黨,要求蔣經國『寬大處理』。謝雪紅一直宣傳自己是『228』的女英雄,事實上她是『228』的逃兵。」

另一位共產黨員李純青順勢說:「那種污泥式的生活,簡直失去做共產黨人的品格,那裡配領導我們台盟。」

面對如此慘烈的鬥爭,謝雪紅極為氣憤,終於站起來答覆:「同志們,是的,我下流,我卑污,我做過許多不可告人的事,但是,那種污泥式的生活難道是我要過的嗎?如果不是為了黨,為了黨的指示和黨的紀律,我會如此嗎?」

謝雪紅又說:「污泥中的生活,在共產黨人的人生觀來說應該是光榮的。如果這也成了對我攻擊的罪狀,你們去打探打探,今天黨的領導同志,不問男和女,都比我污泥生活不知要爛污多少倍,為什麼他們卻是光榮,而目前對我就是罪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