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0【大紀元時報】
四川省自共貢市政府從92年起至05年所徵地(圈占土地),未賣出、拋荒的耕地,部分已長達13年。失地農民展開保衛土地使用權爭奪戰,有的農民堅持24小時守侯自已的土地。圖為白果村失地農民在烈日下堅守土地。(《天網》圖片)
|
☉何清漣(旅美經濟學家)
6月上旬,中共國土資源部連發幾道禁令,先是公布禁止批地建造獨門獨院的別墅,繼而又宣布中國土地開發違法事件面廣量大,在城市地區的土地開發案中,至少有60%屬於非法取得土地或非法利用土地,一些城市的違法用地甚至達90%以上。為了表示整治違法用地的決心,國土資源部甚至向各省下達了查辦案件的數量。
與此同時,則是各地農民反抗徵地的維權活動不斷發生。就在6月8日,在因徵地爭議引發大規模警民衝突的廣東省佛山市三山港,陳明彪等6名維權農民代表被當局以「涉嫌敲詐勒索」刑事拘留。
這些事件突顯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與政府的尷尬角色。與其他國家的房地產業不一樣,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角除了房地產開發商與買主兩方之外,還牽涉到土地的原有主人(失去土地的農民與城市拆遷中失去住房的人)與掠奪原主人利益的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上級中央政府,卻成了幾方利益的最終仲裁者。
毫無疑問,上述幾類角色當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一方面,它是土地的買者,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先由地方政府採用各種手段「徵購」上來;另一方面,它又是賣者,房地產商要取得土地使用權,得從政府手中購買。沒有地方政府居中一買一賣,這土地還無法「市場化」。
而地方政府何以這麼熱衷於土地買賣?關鍵在於這一買一賣之間的巨大差價。於公來說,這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近5年來,出賣土地及來自房地產業的稅收,幾乎占了各地政府財政收入的45至60%。就在6月初,國土資源部表示要整頓土地市場時,江蘇北部某市負責官員還將該市房價在4年內上漲3倍,作為當地政府的重大政績而津津樂道。據報導,這個城市的平均房價已達3,000元/平方米,而該市居民的月工資收入大多在800元至1,500元,很多市民擔心將來買不起住房。
在地方政府眼中,既然房地產開發與房價上漲於公成了「政績」,於私成了致富捷徑,一個並無司法權限的國土資源部開一通會議又有何用?從90年代開始,哪年不開如此會議,哪年不叫嚷整治土地?在整治聲中,房地產業還不是越來越興旺?更何況於私而言,批地又是官員們私囊日脹的主要來路,國家審計署早就說過,近年來的貪官90%以上涉足批地。
這一買一賣之間的差價到底有多大?這裡聊舉近日發生的一例:比如北京市六圈村被徵用的土地緊鄰北京市南四環主路,政府徵地時,每平方米只付給農民117元,而轉手拍賣,價格即高達6,750元,幾乎等於「零成本徵地」,若非政府手中執有權柄,又有誰能做如此強盜買賣?因此,國土資源部想藉助地方政府整治土地違法案件,有如與虎謀皮,因為土地違法案件的主角之一就是地方政府。而為了保證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以及貪官們私囊被迫做出「貢獻」的至少有這麼幾方面人:
第一是失去土地的六千多萬農民。農民失去了賴以維持生計的土地,又無法另謀其他生路;而政府徵地時,只象徵性地付一點「徵地費」給農民,失去土地後衣食無著的農民,又如何能夠不鬧事反抗呢?
第二則是房產的購買者,許多貸款買下房子的中產者,被巨額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自稱為「房奴」,即房子的奴隸。許多房奴在網上發出悲嘆,為沉重的生活壓力痛苦不已。
第三則是整個國家為地方政府一時之利透支資源。房地產業興旺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中國耕地的日益減少,國土資源部剛公布的資料表明,中國10年間耕地共減少1.2億畝。農業部則指出,目前耕地在不斷減少,人口則不斷增加,按目前趨勢分析,到2020年,中國耕地缺口將達到1億畝以上。
中共中央並非不整治,幾乎每年都要下達整治命令,但始終未能阻止地方政府違法批地。究其原因,是目前這種所有權歸屬集體的土地制度,給了地方政府干預土地買賣的藉口與由頭。因此釜底抽薪的辦法,莫過於讓中國的農地私有,杜絕地方政府在土地買賣當中上下其手的謀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