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2.23大紀元時報

中共官員吃喝嚴重 專家籲遏制

【大紀元訊】中共官員公款吃喝旅遊現象普遍,有法學專家建議訂立「揮霍浪費罪」,以遏制這一現象的蔓延。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日前刊登文章稱,2005年,中國公車消費和公款吃喝一年的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幾乎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0%左右,也等於是國防開支的3倍。文章說,近幾年來,借培訓為名,公費出國幾乎成為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的一種普遍現象。

法學界曾經對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罪與非罪進行過探討,有人認為應該給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者定個「揮霍浪費罪」。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指出,目前,利用公款吃喝、旅遊在中國還只是一個違紀問題,並沒有上升到貪汙高度。

胡星斗教授認為,應當給公款吃喝者定罪立法,因為官員公款吃喝、公款送禮旅遊已經對社會財產進行了侵占。

中共政法大學教師滕彪指出,設立「揮霍浪費罪」不是遏制公款吃喝的靈丹妙藥,關鍵要增強公務接待工作的透明度,改變過去黑箱操作的做法。

滕彪教師指出,「揮霍浪費罪」的界定一定要小心謹慎,因為如果過於寬泛,會侵犯到公民的合法權益,並成為貪官打擊報復的工具。

中共政法大學教師滕彪指出,中國公務接待應該標準化,公務接待必須納入政府信息公開的範圍,保護群眾的知情權,這些應該是公款消費接待改革的一個方向。◇

 

2007.02.23大紀元時報

中國觀光客禁地——金門烈女廟

金門離島烈嶼鄉的「烈女廟」,堪稱當地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台灣觀光客絡繹於途,但是這裡卻是中國觀光團的禁地。

因烈女廟祠記載列女姓王名玉蘭,廈門人,年17時,家境清寒,在海濱拾蚵之時,為共軍數名包圍汙辱,誓死不從,百般抗拒,共軍以獸行難逞惱羞成怒,將其衣服脫光,戕之入海。

福建人民小三通遊金門在2004年底開通前,福建省旅遊局到小金門探路,看到烈女廟祠記內容,就將「烈女廟」比照古寧頭、八二三等戰史館,從旅遊景點名單中消除。◇

 

2007.02.23大紀元時報

新年返鄉 大陸工人痛苦多於歡樂


在中國,能有東西扛著回家過年已經不錯了,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還欠著錢,一些人甚至根本付不起回家的路費。(AFP)

在大陸農村,人們更關注經濟狀況,而不是情感、感覺、家庭關係等這類事情。圖為農曆新年前期待離鄉工作的母親趕快返鄉的小孩。(AFP)

中國大陸農村估計有2億民工離鄉背井到城市工作,並有2千多萬名農村的孩子與民工父母不在一起生活,每年的農曆新年,民工家庭的團聚,痛苦似多於歡樂。外電報導,目前在中國金錢比家庭更重要,農民似乎在享受團聚,而實際上是以緊張壓力和犧牲親情聯繫為代價,雖然它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擺脫了貧窮,但卻撕毀著農村社會的親情結構。

金錢比家庭更重要

《華盛頓郵報》2月18日報導,多年來,河南省桂花村種植稻麥和蔬菜的農民中,將近有一半無法以土地為生,因而移居到遙遠的大城市工作。

上星期,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回家鄉過年,56歲的陳文秀及其丈夫和2個孫子也與8位從外地返鄉的親人一起過年。他們大多工作在木匠業、鞋廠、垃圾回收站或建築工地。

陳準備著年夜飯,她說:「我真高興。孩子們都回來」,「我希望他們經常回家,但他們出去工作賺錢更重要」。「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目前,「金錢比家庭更重要」已成為這裡長期以來未說出口卻無法更改的事實。桂花村的人們似乎在舒適地團聚,而實際上是以移居勞工的緊張壓力和犧牲親情聯繫為代價,雖然外地打工生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擺脫了貧窮,但卻撕毀著農村的社會親情結構。

桂花村家庭計畫委員會成員、45歲的陳的侄子張時強說:「在農村,人們更關注經濟狀況,而不是情感、感覺、家庭關係等這類事情。」

這在中國很典型,農民工把孩子留給祖父母照顧。他們有種種理由這樣做,在城市裡,農民工由於農村背景而飽受歧視,難以支付住房費, 經常被迫比其他居民支付更多的孩子教育費等等。

在桂花村,34歲的肖清同說,當他和妻子離開此地到300英哩外的昆山市經營回收業務時,他似乎很自然地把9歲的女兒留給祖母關照。 他說:「我無法照顧這麼多,我現在優先考慮掙錢。」

當問孩子,是否她認為父母愛她時,她平靜地低語:「我不知道」。當問道是否祖父母愛她時,她迅速地答覆:「是的,他們愛我。」

家庭關係鬆散 影響孩子行為

官方媒體報告,2年前的一個調查顯示,安徽省6個村莊中的1,180 名學生,幾乎有60%心理上有問題。

離桂花村不遠的地方,煙言村的農民致紀方及其丈夫黃佩冰正準備過年。今年過年,他們5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回家。

直到上個月,這對夫婦還在照顧著4名孫兒女,現在他們只照看一個,而且他們與所有孩子的關係都不太和睦。

黃佩冰說:「孩子們有相當好的生活,甚至有一輛汽車。但他們不關心和尊敬年邁的人。」他說:「這沒有辦法,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為了經濟發展。但確實移居工作使家庭關係鬆散。」

黃的妻子注意到這種變化對孫子的影響。61歲的致紀方說:「由於離開父母太久,他們(編按:指孫兒女)也許在新年愉快地看到父母,父母再次離開也不哀傷」,而且「父母不在時他們表現惡劣。」

她的一個孫子在學校裡欺負更小的學生,並且經常從小盒子裡偷零錢。祖母勸告他不聽,母親回來也不管他。

回鄉痛苦多於歡樂

路透社報導,對河南省憧村的婦女楊揚來說,沒有什麼比中國新年的家庭團聚更重要了,但她有時感到每年的團聚痛苦多於歡樂。

她的丈夫是上百萬農民工中的一個,在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他們每年返回農村的家庭,經過幾個小時排隊擠進火車和公共汽車回家。

但楊揚的丈夫返家帶來的歡樂,被她9歲和11歲孩子的失望情緒所沖淡,當他們得知父親在假期後將再次離開,雙方不可避免地遭受離別時的痛苦。

她說:「當我的丈夫第一次離開,大孩子才一歲。當看到其他孩子的父母回家,他總是非常地哀傷。他渴望見到自己的爸爸。」

但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還欠著錢,一些人甚至根本付不起回家的路費。一些中國媒體報導,一些人因為絕望於沒有錢回家而自殺或搶劫。而另一些人,出外工作並不足以使他們擺脫苦難的貧窮。

張村的村長韓群嚴表示,在他的村莊,有一點肉吃就像是過節。他說:「甚至在節日,這裡的氣氛都不很好。很多人不回來,很多人的生活還很艱難。」

快樂是暫時的,過年後,楊揚的丈夫將回去工作,她留下來撫養孩子。她說:「當父親回家,孩子們是這樣興奮」,「他們多麼不希望父親再次離開。」◇

 

2007.02.23自由時報

二二八的族群衝突面向

■ 陳儀深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出版、鄭鴻生先生所寫的一本新書,其中一篇文章〈誰的二二八?〉說到:「族群衝突」是二二八當時最末流、最不應該強調的因素,後來卻被誇大渲染成為最主要的矛盾;鄭先生說如果要談族群衝突,「我們能夠找到當時最鮮活、最具體的例證就只能是『打阿山仔』─就是在事變期間一些暴民不分青紅皂白,到處毆打、殺害一般外省人這件事。而這正是讓我年輕時候耿耿於懷的心頭之痛。」吾人推敲鄭先生所謂的「後來」,應該不包括戒嚴時代外來政權繼續扭曲二二八的一段吧,至於解嚴後,除了第一部探討二二八的著名電影《悲情城市》,對「打阿山仔」的情節有所交代以外,舉凡民間的公義和平運動、研討會論文或民進黨主要領導人的公開發言,有誰講過族群衝突是二二八最重要的因素或最主要的矛盾?有誰指責過「外省人」要負責任?

包括二○○六年二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重點亦在闡明蔣介石應負最大責任,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等軍政首長應負次要責任的理由,附論中同時認定這是政府犯罪,今日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還具有還給其他「外省人」族群清白的積極效能。儘管如此,為什麼以鄭鴻生為代表的一群人還是會覺得「族群冒犯」呢?個人認為,解嚴以來的二二八真相追求與平反運動,是與塑造台灣認同的本土化運動乃至台獨運動分不開的,站在「反台獨」或親中、統一立場的人不免產生排斥,所以,是他們對號入座,不是別人做了什麼誇大扭曲。

進一步說,二二八事件爆發初期,尤其是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以後激起台灣人普遍的憤怒,很多地方確實發生「打阿山仔」的現象,但是台灣人仕紳組成的處理委員會立刻予以制止,而且不必等到三月八日援軍登陸,各地的巡邏士兵早已開槍反擊乃至報復;例如三月六日彭孟緝派出來的軍隊,在高雄市胡亂掃射、任意搶劫的現象,難道沒有族群因素作祟?高雄方面至少已經有許雪姬教授所做的三本口述訪問紀錄(一九九五年出版)可以作證。反台獨或親中的知識分子如果真正關心二二八悲劇,早就應該去完成(也只有他們能完成的)二二八當時外省人受害的口述歷史,可惜到今天一本也無。

就像電影《悲情城市》的情節所顯示的,一般台灣人對「祖國」的來臨多麼格格不入,台灣變成中華民國的初始必須經過暴力流血的轉化,可見國家認同的建(虛)構性。個人認為,惟有誠實面對二二八的「族群衝突」面向,才能深刻反省今日藍綠政黨宛若敵國,其背後的認同政治糾結。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2007.02.23自由時報

二二八與逾越節

■ 王崇堯

「二二八」可說是台灣人集體苦難的象徵,如同猶太人的「出埃及」。在此,猶太人的「出埃及」有兩個重要的象徵意義值得台灣人深思:一是衍生猶太人的「歷史意識」;一是形成逾越過去仇恨的「逾越節」節慶。

「歷史意識」是人們詮釋其外在世界的變遷及其自身變遷的一種心靈活動,藉著這個心靈活動,人們了解到自己的特質以及自己在外在世界變化中的位置及方向,並由此解釋自身的存在、處境與認同。猶太人的「出埃及」,如果能夠成為猶太人認同的「歷史意識」象徵,那麼「二二八」不是也能成為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的「歷史意識」,並由此來了解自己的特質與處境,並在今日外來中國武力併吞的威脅下找到自己的認同嗎?

然而,集體苦難也會衍生被統治者內心的恨意,期待有朝一日推翻暴政,為受害者報仇。於是集體苦難也有可能成了「報復」糾纏於心的歷史意識。在此,猶太人紀念「出埃及」的「逾越節慶」也成了另一重要象徵。也就是說猶太人為了避免由「苦難」所衍生的「歷史意識」活力單向引到「仇恨」、「報復」;而衍生一種願意學習「寬恕」的信仰節慶,祈求上主能使他(她)們從苦難及仇恨中逾越出來,成為「逾越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二二八」定為「公義和平紀念日」,值得我們思考。除了期許自己在台灣民主轉型中有所作為,促請本土政黨真正落實「轉型正義」外;也期許自己在台灣這個因「二二八」而有族群恨意情結的社會扮演和解角色。因為信仰中的公義能避免兩種極端;一是毫無公義罰責的和平寬恕;另一是毫無寬恕和平的報復公義。

期盼每一年「二二八」的所有紀念活動,真的能成為台灣人衍生「歷史意識」的泉源,及形塑逾越仇恨的「逾越節慶」。(作者為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籌備主任)

 

2007.02.23自由時報

新而獨立的台灣國

■ 羅榮光

李前總統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必再講「台獨」,統獨也不要再爭論,只要努力去正名、制憲與拚經濟即可。

但我的看法卻不一樣。我認為台灣獨立建國是一體的,正名、制憲、公投與加入聯合國是達成台灣國家完整獨立的過程,仍然在繼續進行中,尤其處在中國人政權與政黨不斷地污名化「台獨」的現況中,我們更要繼續把台灣獨立建國的美善與可歌可泣的故事敘述出來,從美國獨立建國到東帝汶獨立建國都被世人所肯定與稱讚,為何唯有台灣獨立建國要被污名化與醜化呢?

正如在台灣客家人中,已故的鍾謙順先生,為了台灣獨立,被「中國」國民黨蔣政權三度關進黑牢煉獄中,長達二十七年,卻無怨無悔,像這類台獨鬥士堅苦卓絕犧牲奮鬥的故事,我們後輩應當不斷地傳頌出來,更要把台灣獨立建國之論述更完整的呈現出來,讓人民了解與認同。

尤其是今年不祇是二二八起義六十週年,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三十週年,宣言中強調「促請政府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新」就是不斷地更新、革新與創新,為了建立世界第一流新而獨立的台灣國,大家要更加投入與推展才是。

至於統獨之爭論,這是不可能避免的;因為統獨的爭辯,就是為了要確定台灣國家的主體認同,我們已經看見台灣國內泛藍政黨「聯共制台」甚至「以台制台」,利用少數台灣人分化與壓制台灣人的黑暗勢力(power of darkness)已經竄起,極力阻擋台灣國家正常化。

而且一些自私的大商人並非無祖國,而是幾乎把我們的敵國─中國當作他們的「祖國」,掏空台灣國內的龐大資金到中國去,這種國家認同的錯亂,豈不將導致台灣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的衰退甚至崩盤嗎?台灣國內基層民眾豈不會越來越貧困嗎?!這樣要如何拚台灣的經濟呢?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