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2.25自由時報

台灣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 曹長青

國務機要費案被起訴後,政壇就有組「第三勢力」的風聲。現在馬英九又因特別費被起訴,在藍綠兩陣營主帥都官司纏身下,好像「第三勢力」真的來了機會。但是無論從英美等民主國家的經驗,還是台灣的特殊政情,都令人看到,所謂「第三勢力」的空間實際上非常有限。而且無論由誰謀劃「第三勢力」,最後都只有自毀長城這一個結果。

英美等西方國家大體上都是由左(傾向社會主義)、右(堅持資本主義)兩大理念而形成的兩黨政治,七大工業國基本都是這種格局,除法國例外,因該國兩大黨派都左傾,右翼傾左,左派極左。

小黨沒有政治本錢走「中間」

近年西方也有政黨提出「第三條道路」,但多是左派向資本主義傾斜。像英國工黨提出減稅,私有化,充分市場經濟的第三條道路,被視為向保守黨的海耶克理念體面地「投降」。美國民主黨籍的前總統柯林頓當年簽署削減福利法案,也被視為向共和黨的政策妥協。現任美國總統布希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被視為向中間靠攏,但在減稅、限制福利、強大國防等原則問題上,則沒有改變。

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小黨,沒有哪個敢走「中間道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政治本錢。他們都是在各自理念陣營中,由於立場更堅定,光譜更「深色」,才爭得了一席之地。如果把理念模糊化,立場弱化,那他們就會失去深色支持者,同時又由於不是大黨,對中間選民沒有吸引力,結果兩邊不討好,等於政治自殺。

因而英美等國的小黨,幾乎都是兩大政治陣營中,各自一方的理念「極端者」。美國的左翼小黨,更強烈傾向社會主義;而右翼小黨,則主張政府完全不干預的絕對自由經濟。過去九十五年來,美國兩黨政治中,最大的一次「第三勢力」才拿到百分之十九的選票。但他們不是因主張「中間道路」,而是比共和黨還保守的德州石油大亨裴洛,提出更右翼的經濟政策,結果分了共和黨的票,才導致老布希連任失敗,民主黨上台(柯林頓得票率才四成三)。而近年美國左、右陣營的小黨得票率,最多才是百分之三點五,連半成都不到。而如果他們提出「中間道路」,則會全軍覆沒。

不顧全大局 就會被淘汰出局

除了西方民主國家的慣例外,台灣特殊的藍綠政情,也難以給第三勢力空間。所謂藍綠,明顯是兩種認同的選擇:「藍」認的是中國,「綠」認的是台灣。而且隨著民進黨執政後走本土化,更刺激國民黨反彈,他們不僅「聯共」,要「終極統一」,馬英九甚至矢言,對已正名的機構,如他執政就改回來。這種「藍綠」對峙,不會隨經濟等其他因素改變而降低。

在這種特殊政治格局下,如果哪個政黨說要「不藍不綠」,實質等於說既不中國,也不台灣,不關心「國家認同」問題。而一個政黨遠離了政治核心議題,其實就是自我選擇出局。

沒改變方向之前的「台聯」原在綠營中的地位,以及「親民黨」在藍營中一直扮演的角色,都類似英美的小黨,是本理念中更「深色」者。宋楚瑜在市長選舉中慘敗,聲明退出政壇,但親民黨卻不會提出不藍不綠的中間路線,因為它的基礎是「深藍」,離開這種「深色」,它就無法存活。

權謀文化跟強人 選舉文化跟民意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提出要走「不藍不綠」中間道路的,多是曾為綠營的人。像倒扁第一波的所謂「親綠學者」,後來高喊「超越藍綠」的施明德等。而這些聲稱「不藍不綠」者,其實最後都是向藍色靠攏,或者實際上起到給藍營助陣的作用。

有人批評說,在目前藍綠對峙的政壇下,想搬弄政治風潮,組什麼「第三勢力」,這又是想走一條「權謀」之路。實際上,今天在台灣,誰還熱中「權謀」,誰就是「時代錯位」。在國民黨時代,由於是專制政治,所以「權謀」橫行,政治是黑箱作業,暗盤分贓;權謀政治的最大特點是「跟人」(權力者),因為是人治。而今天台灣已是民主政治,是選舉文化,政治人物只有「跟民意」這一個選擇。競選與投票,使權力透明化,民意是權力的來源。權謀不僅損害民主政治本身,而且也根本行不通。

○八年的總統大選,藍綠雙方都認為非常關鍵。對綠營來說,有人說這是台灣四百年歷史以來最後一戰;藍營則感覺,它將是決定中國國民黨是否被歷史埋葬的一戰。馬英九因特別費被起訴,很可能會刺激藍營的危機感,反而使他們更同仇敵愾,凝聚力量。因此綠營更應該團結一心,振奮士氣,打贏這關鍵的一戰,任何一步棋都疏忽不得。在這個歷史時刻,任何政黨或領袖,到底是為了台灣的前途和利益而打拚,還是玩權謀,為私利,都將受到嚴格的檢驗。

 

2007.02.25自由時報

111天、7500公里長征 林義傑 身心分離好亢奮


完成全世界首次橫越撒哈拉沙漠世紀大挑戰壯舉的林義傑(右二)昨晚搭機返國,龐大接機團在機場入境大廳迎接台灣之光凱歸。(記者朱沛雄攝)


台灣「超馬王子」林義傑成功橫越撒哈拉沙漠後,舉國旗歡呼。(林義傑後援會提供)

〔記者許明禮、吳仁捷/綜合報導〕經過一百一十一天、七千五百公里長征後,台灣「超馬王子」林義傑,足足瘦了一圈,身體雖然疲憊,心情卻極端興奮。

和林義傑情同父子的潘瑞根,昨晚在機場一見到多個月未見面的愛徒,開心的一把將他抱起,林義傑因長期戴上太陽眼鏡在沙漠中奮戰,除了眼眶還是白色,臉部幾乎被烤得焦黑,讓潘瑞根相當心疼。

紀政對林義傑挑戰極限的精神更是讚佩,她表示,所有奧運得牌選手,沒有人是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取榮譽,但林義傑每一次冒險都是用生命當賭注。

紀政表示,過去聯合國對台灣的消息很少報導,但這次林義傑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攻占國際各大媒體版面,讓國際人士不需透過放大鏡就能在世界地圖找到「台灣」,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林義傑。

狂瘦九公斤的林義傑正處於「身心分離」狀態,身體雖然疲憊,但心情卻異常亢奮,他表示,在這次挑戰撒哈拉沙漠的一百多個日子,他有九十天腹瀉,一天最多拉六次,平常人只要吃一顆止瀉藥,他卻要吞三、四顆才能止住,常常打完點滴後繼續再跑,過程之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昨晚林義傑回到家後,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訪林家,對於林義傑腳部起水泡的傷勢,蘇揆也相當關心,頻彎下腰看著林義傑起泡的腳底,得知林義傑傷勢恢復,才鬆了一口氣。

 

 

2007.02.25自由時報

1947年3月8日

■ 《李筱峰專欄》


施並錫教授「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下午基隆港的屠殺」畫作

好友畫家施並錫教授日前寄來他的近作照相(見圖),這張畫的題目是「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下午基隆港的屠殺」。並錫兄的畫,讓我聯想到郭素春那批國民黨人可能又要跳腳了。他們連歷歷在目的史料彙編的書《唐山看台灣》都不能容忍,如果看到這幅畫,不抓狂才怪。然而,並錫兄這幅畫雖是想像畫,但是從一個台灣史研究者的身分來看,卻讓我有重回歷史情境的逼真感。如果不信,試舉數則史料來加以印證。

三月八日下午蔣介石派來的軍隊在基隆登陸,就不分青紅皂白對著正在碼頭工作的工人一陣掃射。請看廿一師副官處長何聘儒的回憶,他敘述軍隊上岸後「立刻架起機槍向岸上群眾亂掃,很多人被打得頭破腿斷,肝腸滿地,甚至孕婦、小孩亦不倖免。直至晚上我隨軍部船隻靠岸登陸後,碼頭附近一帶,在燈光下尚可看到斑斑血跡。」(何聘儒〈蔣軍鎮壓台灣人民紀實〉)

基隆殺戮過後,軍隊進入台北,繼而向南挺進,在各地大開殺戒。上海《新中華》雜誌報導「九、十兩天登陸軍隊用殘酷的手段施行報復。」(1947.4.16復刊5卷8期,〈台灣的動亂與隱憂〉);前引何聘儒也回憶:「主力迅即向台北推進,沿途見到人多的地方,即瘋狂地進行掃射,真像瘋狗亂咬。」;美國國務院《對華白皮書》也說:「三月九日起,發生廣泛而無差別的殺戮行為。」

來台的中國記者王思翔敘述八日以後的大屠殺:「他們從基隆上岸,大殺一陣過後,連夜向著沿途市街、村莊中的假想敵,用密集的火力掩護衝鋒而來,殺進台北市。此時,第一號劊子手柯遠芬已先行指揮台北軍憲特務,將數百名維持治安的學生逮捕槍殺,又殺入處委會,將數十名辦事人員處死。…從此,街巷佈滿了殺氣騰騰的哨兵,看到台灣裝束或不懂普通話者,不問情由,一律射殺…少數持槍的征服者,甚至為了向同伴誇耀射技,就以台灣人民為獵物!自八日夜至十三日,槍聲此起彼落,晝夜不斷;大街小巷,以至學校機關內外,處處屍體橫陳,血肉模糊。…配合著公開的大屠殺,還有掩耳盜鈴式的秘密恐怖手段。…一經逮捕,多不加訊問,立即處死;或裝入麻袋,或用鐵絲綑縛手足,成串拋入基隆港、淡水河,或則槍決後拋入海中;或則活埋;亦有先割去耳、鼻及生殖器,然後用刺刀劈死者…。每夜間,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來往於台北─淡水或基隆間。至三月底,我在基隆候船十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來的屍體…」(王思翔《台灣二月革命記》)

高雄方面,彭明敏教授回憶說:「當許多高雄市領導人士聚集於市政府禮堂討論這次危機時,門突然被關閉而受到機關槍掃射;家人被迫在火車站前廣場觀看父親或兒子被槍決;在槍決之前,還有許多慘絕苦刑加諸人犯。」(彭明敏《自由的滋味》)

史料歷歷,印證並錫兄這幅畫的逼真感。並錫兄還替這幅畫另取一題目「預知未來再度屠殺台灣人事件」,真是發人深省。只是像土生土長如郭素春者流,對於自己台胞遭受屠殺無動於衷,卻只在意外來的國民黨軍隊受到批評,不知他們能深省什麼?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2007.02.25自由時報

歷史所博士生的反省

■ 曾於青

我出生於七○年代,母親讀中文系,所以我從小愛看書,也擅長寫作文,也一定寫過「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蔣經國死亡和天安門事件都是我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就像蔣中正之死讓有些人無法忘懷一樣。高中時,我還為了紅衛兵走遍全中國的小說感動過。身為中學生的我,其實感受不到八○年代台灣社會的變動。當時的電視新聞醜化了異議人士,我也不曾懷疑。換句話說,在進大學之前,我被教育體制規訓得很好—至少在「中國」的觀念上。

進大學後,我眼界大開,對中國文史反而沒有興趣,最吸引我的是哲學和社會科學。那時常常去抗議示威,反對執政的國民黨,但即使如此,我一點也沒有想過要「認識台灣」。因為就價值的位階而言,西方高於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尾巴。我後來才明白,這可能是過去五十年來根深柢固的想法,而我也被潛移默化了,而學院就是西化與中國化的大本營。因為人文系所以中國文史哲為主;社會科學則和美國關係密切。台灣研究只不過從這兩大主流的夾縫中求生存而成長。

過了很多年,我慢慢認識台灣,我才懂得杜正勝先生提出的同心圓理論:踏實地從自己腳下、身邊推展出去。因為這正是矯治半世紀以來台灣「把自己當作中國的中心」所造成的毛病。何謂把自己當作中國的中心?台灣本來是被殖民的地方,戰後一解放立刻受國民黨統治,嫁接了一套天朝上國的觀念,讓台灣忘記自己只是個歐亞大陸的邊陲離島、忘記自己本來只是個殖民地,讓台灣自許為「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足以代表「東方」和「西方」平起平坐。

如今,台灣已經歷了現代化與西化,中國化教育的影響也極其深刻,中國文化確實也是世界文明中的可貴資產。但對台灣來說,這一切文化資源都必須批判地繼承。在杜正勝先生這一輩的學者中,有不少從小學習中國文史哲,日後以此為專業,他們從八○年代以來深刻反省過去,回頭認識自己的環境。這些學者其實是台灣可貴的知識資產。高中文史課程的規劃與教科書正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之間的立場並不完全一致,但畢竟經過磋商妥協,也花費很多的心力。這是一件可貴的事,能夠消除歧見共同合作,為台灣的文史教育定出方向。

至於黃花崗烈士、南京大屠殺的革命神話與民族圖騰,問題不在教多、教少,而在於國民黨對自己在中國的那段歷史無法提出與時俱進、令人尊敬的解釋,卻只能重彈戒嚴時代的老調。如今中國、日本和歐美都有自己解釋中國近現代史的立場,那台灣的觀點究竟是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就這一點來看,中國近現代史在台灣的教學,其重要性與危機之大,令人擔憂。

我們活在台灣,本來就要面對內外艱困的世局,面對改革與變動,學習了解、反省和批判,本來就不容易,甚至是內心的煎熬。我們只能期望我們的國家能夠勇敢地面對過去,走下去。

(作者為台大歷史所博士生)

 

2007.02.25自由時報

在約克大學過年

■ 楊景卉

這幾天逢農曆新年,筆者在英國唸書,都跟朋友同學們說,我們過的是「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而不會用「Chinese New Year」。明確一點說,華人不一定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台灣等等各地都有華人(不管早期或晚期)移民。但對於一般歐洲人或美洲人,這個用詞或許只會像是Republic of China跟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一樣,讓不了解的人看得霧煞煞吧?

前幾天約克大學台灣同學會的新年晚會,牆壁上貼著台灣國旗,上面有斗大的TAIWAN字樣,主辦單位是台灣同學會。跟各國朋友聊天過程,他們都會用Taiwanese作為形容詞來稱呼我們提供的食物、音樂、紅包等。別人都幫我們正名了,何必再用Chinese來混淆呢?

不過倒是有個感觸,雖然在國外還是有些台灣人會用中國人、華人(Chinese)稱呼自己、表演的音樂中也不乏中國傳統樂器、歌唱比賽唱的不乏香港歌手的流行歌、吃的食物也包括炒寧波年糕、紅燒獅子頭等中華料理,那是因為中國文化已經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了。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台灣的文化多元性究竟有沒有被平等且完整呈現出來?

譬如說,新年晚會本來想要來一段台灣原住民舞蹈,但是很可惜(也很不可思議)的,駐英辦事處竟沒一套完整的原住民服飾,供留學生作為文化交流、宣傳之用。

「正名運動」從來就不等於去中國化,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正名的真正含意,一方面在於呈現事實,另方面,在於呈現台灣的多元文化,而非只是由「中國」或「中華」來代表台灣。

(作者為英國約克大學政治所研究生)

 

2007.02.25自由時報

中國不是世界工廠

■ 蔡百銓

十三日立委王幸男指責:「李登輝執政時,台灣的傳統產業就開始流失;民進黨執政後,中國已經變成世界工廠」。其實中國從來不是「世界工廠」,泛藍與泛綠都犯了同樣認知錯誤,應該糾正。

二○○四年四月,中國人民網刊出特別企劃「世界工廠:中國的差距仍很大」http://www.people.com.cn/BIG5/news/9719/9720/2471860.html。「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指出:「從總量來看,中國製造業產值僅佔全球市場五%,而日本比重是十五%,美國是二十%」。「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明言,目前中國只是世界工廠的一個車間(廠房)而已。另外,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警告,中國現在連「製造大國」都不是,只能算是「全球加工大國」而已(參看拙撰《中國學十五講》前衛出版第二二一|二二三頁)。群策會去年編製手冊《三分鐘掌握兩岸經貿真相》圖表「人口多消費能力就強嗎?」更指出:中國GDP只佔全球四點三五%,日本與美國分別是十點六五%與二十八點三七%。

台灣經濟已經遭到中國綁架。前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揚言對台經濟三光政策:「吸光其資金、搶光其優秀人才、搬光其工廠」,對台經貿政策:「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統」。中國政協委員胡鞍綱提出「經濟制裁七日亡台論」,胡鞍綱是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論調絕對不是蕭萬長所言的「無知而狂妄」。(作者為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