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4.24自由時報 泛藍選舉的一綱多本 ■ 林祥祝
要討論這樣的「一綱」邏輯,我們要先釐清三個面向,其一:是否人民的荷包實質上真的變小?抑或是僅受「多本」催眠後所產生的幻覺?有變苦變窮感受的人,比例有多少?如受十八%影響的公教人員,多數心裡是不好受的,並把矛頭指向執政黨。 其二:政府在執政上,如那些政策,包括對企業西進束縛太多,是如何造成藍營口中的「民不聊生」?其因果關係為何?以及有無其他因素,如全球化、中國崛起(低價勞工成本)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傷害,其影響程度又有多大? 其三:我國出口對中的依存度已高至四十一%,對中投資是二點八倍於韓國,也遠多於其他亞洲國家,何以這樣深密的連結,還會造成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相對低於其他三小龍?如果要再加碼結合中國,會讓台灣的經濟更加活絡,還是可能沉淪?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有多大?台灣經濟要更好,已無其他方法? 有這樣的深思,就不會被政客迷惑,兩黨競爭將更客觀,絕對是選民之福。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意見領袖,更具體而微的指出上述一綱的謬誤,如近日自由時報社論,以「八成台灣人民變窮了?怨誰?」為文反駁,並鼓勵政府官員主動出擊,就是很好的開始。 (作者為製造業高階主管) |
||
![]() |
![]() |
![]() |
|
![]() |
2007.04.24自由時報 法國親中傳統 可能生變 ■ 趙爾文 法國總統大選競爭激烈,創下歷來第一輪投票的最高投票率,但鮮為國內媒體所報導的,「台灣」曾經出現在候選人的你來我往中。 面對「是否該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議題,UDF黨候選人貝胡(十二位候選人中第三高票)表示,在台灣、伊朗、少數民族、人權等問題上,中國政策還沒大轉折前,不考慮解除禁運;社會黨賀雅爾(第二高票)與UMP黨薩科玆(第一高票)也持同樣見解。賀雅爾指出,中國當下的軍事威脅,已使相鄰國家憂心忡忡;薩科玆則直言中國仍有人權問題。 此外,針對中國協助蘇丹政府進行種族大屠殺問題,貝胡不惜使出撒手?,呼籲法國應自持榮譽,杯葛北京奧運;此話一出,馬上獲得對手賀雅爾的共鳴。 法國是冷戰時期最善於游走美蘇陣營之間的大國,是西方世界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也是一直要促成解除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的主導力量;然而,若候選人的表態反映了法國多數民意,則台灣媒體應多關心這方面的新聞才是。(作者為巴黎大學博士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