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5.03大紀元時報

中共在亞洲的賭博

■ ☉陳邁克 編譯


07年1月23日,台灣國防部證實,中國沿海對台灣部署的彈道飛彈超過9百枚,射程涵蓋全台灣。(AFP)

2005年11月下旬,吉林省哈爾濱石化廠爆炸事件,苯汙染物沿松花江影響到俄羅斯的用水。圖為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Khabarovsk)的民眾冒著零下15度的低溫出外買水。(AFP)

《經濟學人》周刊3月29日版發表一系列評論文章,主題為「中共在亞洲的賭博」(China's great game in Asia),文章中指出,中共在亞洲地區沒有忠誠的盟友,它的升起引起周邊鄰國的不安,也在環境問題上對鄰國造成威脅。

文章說,中共快速升起成為強權所引發的恐懼和羨慕一樣多。最感到憂心忡忡的莫過於它的鄰國。

中共沒有堅定盟友

如果你檢視一下亞洲地區,你可能很難找到中共的堅定盟友。即使是俄羅斯,它也是不能共患難的朋友。而中共的其他主要鄰國印度和日本,充其量對其懷有疑心,說難聽一點,它們將中共視為偏執狂。這使中共只能結交緬甸和北韓這樣的獨裁政權,甚至它們之間的友誼也不深厚。緬甸完全不像一個忠誠的盟友,它為了坐享漁翁之利,使中共和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協的其他成員國鬧翻。

更多傳統上的擔憂使中共的鄰國感到不安。上個月,中共宣布在軍事支出方面的年度預算增加了大約18%。很多分析家相信,此一公開的預算是低估的數字。從中共於1月份不顧警告以導彈擊毀一個太空衛星此一事件便可窺見一斑。

所以有人認為,中共只有在利益不受影響時才會示好。在中共歷來一再聲稱,但在道德上站不住腳的台灣主權問題上,中共完全算不上是現有的強權。這是一個重大的原因,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導致其與實際強權之間的戰爭。

中共在1997年承諾香港「一國兩制」。但是中共已經拆穿了自己的假面具。就像西藏長久以來受到的壓迫一樣,香港特首曾蔭權在3月25日舉行的選舉鬧劇中,再度當選此一事件顯示,中共對於承諾香港的自主和民主是多麼的不在乎。

「一國兩制」已經破滅

給予香港人他們想要的自由,以及與達賴喇嘛談論其家鄉的未來,將使中共的鄰國們更加印象深刻,這遠超過十年的國家訪問和自由貿易協定。然而,中共在嚴厲警告評論家不得干預內政之餘,並不會屈服於任何一方。

中共為何如此強硬?其中一個原因是共產黨擔心允許邊緣地區擁有政治自由,將失去專制統治整個中國的能力。這也是中共為何缺少朋友的真正原因。中共沒有吸收鄰國的理念或價值觀,它走回國家主義的舊路線,並以此國家主義驚嚇鄰國:我們是超級強權,我們永遠都是超級強權,看看現在的我們,滾遠一點吧!

內部改革無法改變每一件事:不管政治制度如何,崛起的大國會使較小的鄰國感到害怕──這可以問問美國後院的鄰國們。但是在中國內部完全開放和多元化之前,討好對方的舉動並無法完全使鄰國安心。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教授藍普頓(David Lampton)在即將出版的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中談到,國家利用三種手段定義和達到其目標,包括強制、物質誘惑和理智上的激勵。說的明白一點,就是指槍、錢和點子。

中共在取得對亞洲的影響力方面有很多競爭者,包括以特殊方式崛起的印度、在面對中共崛起時採取更務實外交政策的日本、擁有無數資源但在亞洲是外交小兒科的俄羅斯、東南亞國協十國,以及在中東不受歡迎但仍為優勝者的美國。

藍普頓指出,正因為美國人過度陳述中國的出口實力是其經濟力量的來源,所以他們低估了中共在知識分子、文化和外交上的影響力。

中共對鄰國環境汙染

對於鄰國而言,中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環境威脅。在2005年年底,中國東北的吉林省一處化學工廠發生爆炸,造成有毒的苯沿著松花江河水下流80公里。當地政府試圖掩蓋,但是哈爾濱市被迫關閉水源供給。這次的外洩事件影響下游的俄羅斯,成為一起國際事件。

中共欲在2010年前增加一倍水力發電廠的計畫,引起東南亞國家的關注。幾條流經該地區的大型河流──怒江、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等,它們的源頭都在西藏,而中國的水壩已經減少了這些河流的流量。儘管一名在南亞的中國專家表示,工程師認為興建水壩使雅魯藏布江的上游轉向,以使中國西北部的部分地區變得乾燥的計畫不可行,但是印度的決策者和環保人士,仍對中共的這些計畫感到震驚。

至於空氣汙染方面,南韓和日本同時受到沙塵暴的襲擊,而這些沙塵暴因中國的沙漠化而惡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硫化物排放國。硫化物所造成的酸雨危及韓國和日本的森林。甚至日本的漁夫都受到來自中國的汙染之影響。

當北韓於去年夏天發射導彈進入日本海,並於10月份進行核試驗時,它的假想敵南韓、日本和美國便有了警覺的動機。然而,北韓的核武把戲的最大受害者似乎是中共。打從一開始,中共便失去了面子。中共曾是六方會談的主辦國,但它身為調停者的可信度已被摧毀。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6期◇

 

2007.05.03大紀元時報

不要對中共存幻想

■ ☉吳達 編譯


中共並沒有在民主化,資深的中共領導人變得更為獨裁,學會採取更為迅速及全面的鎮壓手段。圖為2007年3月13日,警察在天安門廣場附近圍捕從中國各地來北京上訪的訪民。(AFP)

孟捷慕(James Mann)是前《洛杉磯時報》駐北京首席記者、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國際安全計畫資深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所作家。孟氏在2月份發表新著《對中共的幻想:我們的領導人強辯中共鎮壓的方式》(The China Fantasy: How Our Leaders Explain Away Chinese Repression),並於2月25日在《洛杉磯時報》撰文表示,最近一系列與中共有關的事件,包括1月份的中共發射反衛星導彈測試事件,都足以讓我們思考中國未來的走向,例如,在25年之內,中國的政治體制將有何變化。

這個問題對目前由民主黨居多數的美國國會,以及未來美國總統候選人而言,將會愈來愈重要。2004年民主黨的前副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曾表示,如果有再一次的投票機會,他不認為自己會支持美國與中共建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中國三個可能未來的推論

孟先生在文中整理目前各界推論的中國三個未來,包括「平穩情境」(Soothing Scenario),即中共將因持續的經濟發展無可避免地走向民主化;另一種預測的未來是「劇變情境」(Upheaval Scenario),推論中共將走向災難;孟先生個人認為還有一種可能的未來是:中共將維持鎮壓體制。

目前美國內部對中共問題的爭議,在於政治界、商業及金融界的領導人物都傾向支持平穩情境,某些評論家則警告,有可能發生劇變情境,至於第三種未來,即使這是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則鮮有人注意。

平穩情境──荒謬的推論

平穩情境是根植於經濟決定論,中國的日益富裕及其與全球的貿易擴張與大量的外人投資,終將損害中共獨裁統治政權,並且不可避免地使中國走向民主自由之路。最近歷任的美國總統對外宣說並爭取美國人相信,與中國貿易將促成中國民主化,就是基於這個論調而來的。

這個論調之所以能成為藉口,主要是它能符合一部分選民的利益,並且成為中共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濫殺手無寸鐵的善良中國人後,美國內部人士急於想與中共做生意的藉口。

然而,如果認為麥當勞及星巴克會改變中共的政治體制,就好像是想要把中國人轉變成為美國人一樣的荒謬,麥當勞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共政權是否有決心容忍有組織的抗議活動毫無關係。此外,有關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會是推動中共政治自由化先鋒的假設,則是忽略了一個事實,也就是這些團體對維持中共體制現狀有著強烈的興趣。

平穩情境的最大問題是,無法解釋中共將如何平穩地轉型為民主,中共目前的政治體制仍然遵循列寧主義路線。那麼,中共領導人將在什麼時候、如何以及為什麼能被說服放棄權力?中共持續成長的經濟,是否有可能反而成為中共領導人維持現行體制的更強籌碼?

劇變情境──中共崩潰解體

劇變情境包括中共可能崩潰或解體的預測,當中共出現短暫的不安定跡象,如罷工、農村抗議、騷動、環境災難時,這個理論就會吸引人注意。然而,對於這個推測,人們存在許多疑問,包括其忽視中共持久且深遠的謀奪權力事實。

第三情境──維持鎮壓體制

第三種情境係認為,中共領導人將繼續鎮壓任何有組織的政治反對派,並且繼續控制媒體及司法。為什麼要關心中共是否走向第三種可能?作者認為,這與中共是否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無關,而是應該由全體中國人的利益,以及中共對其他獨裁國家的影響力角度,來思考中國民主化的問題。如果中共的政治體制仍然維持永久的一黨鎮壓專制,那麼,美國自1989年來的中共政策就是一個愚民政策,其根基於錯誤假設的前提,即貿易以及與中共往來最終會改變中共的政治體制。

要想觀察這三個未來可能方向的演變,最好的時間點是2008年的奧運會。中共會在奧運會之前及期間向全球展示平穩情境,展現中共的開放。劇變情境是中共不樂見的可能方向,雖然有很多反中共政權的機構,想要在奧運期間吸引全球的注意,但可以想見的是,中共公安部勢必在奧運會之前,致力阻止抗議示威事件的發生,阻止抗議人士進入北京。

加把勁讓「民主中國」來到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對於孟捷慕《對中共的幻想》一書,做了以下評論──孟先生書中討論中國未來的可能體制,重點在於不相信中共會在「經濟自由」程度放大、取得經濟成就後轉為民主體制,而會維持鎮壓體制。

這個論題其實就是一直以來「先經濟自由而後政治自由就會來?」之爭論。依智利和台灣的經驗,經濟自由之後政治民主會到的「平穩情境」得到證實,但這種經驗卻很容易被用來作為「威權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佐證,而今日的中國改革經驗卻可作為「讓威權統治者有足夠資源和藉口鎮壓民主與人權」的例證。

我們看到的景象是,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改後,經濟的確成長了,但極權政府正以大筆財源充實現代化的監控工具,對言論自由和異議分子控制的更嚴、更有效、更明目張膽,因為掌權者以經貿利益要脅先進國對中國的人權問題閉嘴。如此一來,「經濟自由」難免被有些人投以懷疑甚至否定的眼光。

不過,雖然表面上中共的管制似乎很強,但內部波濤洶湧,維權抗爭無日無之,退黨運動波濤洶湧,憧憬民主、期待民主的勢力愈見強大,逼使胡錦濤在「十一五規劃」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為主軸。對「和諧」兩字說文解字,「和」是「禾」和「口」組成,意即「人人有飯吃」,而二十多年的經改在這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諧」則為「言」和「皆」兩字組成,意思是大家都可說話,也就是「人人有言論自由」,應屬「政治自由」。

如此,胡錦濤不是等於不打自招了嗎?要中國成為「和諧社會」,既要「人人有飯吃」,也要「人人有言論自由」,前者是「經濟自由」的產物,後者則是「政治自由」的內涵。那麼,胡錦濤自己不是承認此時應實現「政治自由」了嗎?世人在此時也應加把勁,幫助中國人早日實現「民主中國」!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1期◇

 

2007.05.03自由時報

這樣子進不了WHO

■ 沈建德

陳水扁說,這次用台灣名義申請加入WHO,但還是被拒絕,很多人因此氣餒,但黃志芳證實,原來阿扁是「以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正式官箋致函WHO總幹事陳馮富珍」,把Taiwan和ROC劃上等號,當然要失敗。

因為WHO法制室說,拒絕的理由是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在這個決議裡中華民國的會籍、席次、代表權等全被北京接收,但中華民國並未被驅逐。

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Kurt Waldheim (宇譚) 致函各聯合國機構,包括WHO在內,照上述決議,由北京接收各機構的中華民國席位。WHO在一九七二年五月十日通過WHA二十五.一決議,內容與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大致相同,例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驅逐蔣介石的代表」,可是沒有驅逐「中華民國」;換句話說,「中華民國」還在WHO由北京使用。

所以,就WHO或UN而言,雖有一中政策,只要台灣不用中華民國,它們不敢立即拒絕台灣的申請,因為拒絕於法無據。例如,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我們「台灣國臨時政府」就是以這個名義申請加入新會員,聯合國受理,但規定至少要有一個聯合國會員國介紹才符合申請程序,沒有被拒絕。「臨時政府」因尚無「友邦」,此案才擱置,但陳水扁有二十幾個友邦,這點不成問題(見二○○六年八月八日自由廣場拙文)。

所以,阿扁只要換張紙寫申請書,應可闖過第一關。接下去主權辯論,是否一中、台灣是否中國的一部分等,使台灣成為國際問題不是中國內政,何樂不為?WHO的申請恐要等到明年,但申請加入聯合國隨時可進行,阿扁不也信誓旦旦的說,要以台灣名義加入UN嗎?何不試試看,與其坐罵WHO,不如起來「換張紙」寫申請書加入UN,做為對WHO的回應。(作者為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2007.05.03自由時報

聖火路線 政治路線

■ 沈潔

中國以奸詐當聰明,濫用奧運會主辦國權利,企圖以「聖火」過境宣傳台灣是中國一部份,這是下流、幼稚的行為,台灣正可以藉此引起國際社會注意,以行動證明台灣是主權國家,中國管不著。

北京當局凡事政治掛帥,無時無刻不想利用機會矮化台灣的主權地位,製造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假象。這次公然違規以聖火兩度過台灣而不入,曲折飛航,最後才經過台北飛港澳,並厚顏宣傳台北是「中國境內第一站」。

既然中國以政治干預體育,想達成其政治目的,台灣當然有理由反擊,證明其荒謬。如果中國不改變聖火路線,不取消所謂「中國境內」之宣傳,台灣必須拒絕聖火過境,讓「中國境內」第一站的鬼話破功:台灣不同意,聖火便休想來,這就證明台灣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國民黨的權貴政客對台灣被納入「中國境內」,居然還大表歡迎,有人還夢囈似的要民進黨要有「信心」,其實民進黨堅拒台灣被矮化才是信心的表現。主權的維護是一場聖戰,不能濫用「信心」掩飾出賣國家主權的行為。當年蔣經國堅持「三不」,在他身邊當小廝的人,為什麼沒勸他要有信心?施琅集團在中國折腰叩頭,信心又何在?

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能制止中國對台灣的無理打壓,但如果美國及國際社會無法制止中國的野蠻行為,台灣只有自己採取主權國家應有的對策,這一點美國應理解與支持。

美國既然承諾保障台灣安全,提供台灣防衛所需的武器,那就表示台灣對中國的武力侵犯可以還手。但在和平鬥爭的層次,美國對中國外交封殺與政治打壓台灣不應視若無睹,更不應該指責台灣以政治、民主的和平手段反擊中國。台灣不能接受打可以還手,罵卻不能還口的不公平遊戲規則。

(作者為自由作家)

 

2007.05.03自由時報

國共聯手掏空台灣

■ 張昭仁

國共論壇的議題不論是農產品銷中或是直航,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幫助嗎?

怎麼樣才能協助振興台灣經濟發展?從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來看,台灣從一九三○年代開始進入「經濟規模發展」之後,一九四○年代台灣的農產品聞名世界,當時多項農產品成就榮登「世界第一」,這個當然與日本政府的「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有關,卻也成就了農業經濟的各項成就,當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主軸就是農業經濟,一九六○年台灣經過戰後的復興,經濟主體從農業質變成為「農產品加工及輕工業」,一九六○年代的外銷替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一九八○年代台灣的經濟主體又從「農產品加工及輕工業」質變成為「電子製造業」,一九八○年代台灣的電腦及電子代工聞名世界,電子製造成為台灣經濟主體。從一九四○、一九六○、一九八○三個年代,每隔廿年,經濟主體就質變一次,到了二○○○年,台灣的經濟進一步質變為知識經濟,以「創新、知識管理與美感休閒」為主體。對於創新、知識管理與美感經濟,重大的資本累積與投入是成功的基本關鍵。

以台灣經濟的質變現象見證於二○○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前幾日來台演講的觀點是一致的。席教授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必須建構於「創新及資本累積」,而政府要做的就是政策的一致性,創造資本累積的條件。

台灣需要的是「資本的匯集」,而不是「資本的發散」,國共論壇中的農業或直航議題,造成農業技術流失與資本的發散,這些是振興經濟或是阻礙經濟發展?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嗎?(作者為會計師)

 

2007.05.03自由時報

國民黨朝共

■ 林志晟

中國作家章詒和以《往事並不如煙》與《伶人往事》兩書迅速走紅,特別是《伶人往事》受到中共國家新聞出版署下令查禁,而其新撰文章〈淚祭羅隆基〉一文,近日又遭中國各主要網路論壇封殺,不僅引人對章氏個人的好奇,亦凸顯中國共產黨蠻橫與專制的一面。

身為「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章伯鈞之女,雖有其特殊目的著書,但章詒和甘願冒著被禁書、被查封,藉由文字控訴中國極權政治之險惡,相對於以反共為職志的中國國民黨,居然由前黨主席率團「朝貢」,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也讓歷史顯得更加諷刺。

與章詒和相比,訪中團成員不只對於沿海飛彈視若無睹,或噤若寒蟬,並自以為代表政府談論踐踏國格的相關議題,不但極盡媚共之能事,更不斷對台灣執政黨政府抨擊。

眼見中國的諸多惡行,泛藍的諸位成員仍爭先恐後地赴中,令人不禁懷疑,蔣前總統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作者為顧問公司專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