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5.27自由時報 深綠理性 ■ 高志仁 陳麗菊女士評論泛新系挫敗的「深綠得不償失」一文,形容深綠的相關辭彙計有「退步」、「危險」(李前總統形容追求台獨用語)、「錯誤」、「危機」、「陰影」、「縱容」、「盲目」、「排他」、「極端」、「非理性」、「冒進」等等,是標準的深綠修辭學教材。 陳女士說走回深綠路線的民進黨,不知擴大本土論述,視「台獨」為唯一路徑,再觀察她以上的深綠描述用語,可見其思想潛質是,深綠不足以成為講求理性的真路線或真論述。 然而,任何立場、目標、路線、策略的分疏問題,各方都有其不同陣地和不同棋局,也各有其理性基礎,必須在這根本認知上做健康的競爭。 簡單講,泛新系以「中間」為陣地,要去吸納中間選民,所對比的,是深綠派站在「核心」陣地,要去擴散影響力,因為立基於核心,所以沒有中不中間的問題。 正在籌組「第三社會黨」的前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周奕成,之前曾把「急進台獨主義者」(也就是陳女士的「深綠」)說成若不是為個人黨派利益著想,就是會被牽著鼻子走的昏聵之徒,如此一來彼此理性論辯的基礎又何在呢?陳女士以高密度的負面辭彙連珠炮射擊「深綠」,會不會也很感情衝動? 紅衫軍倒扁以來,受到反倒扁或謂「深綠」陣營持續強力抗衡並反制,盤據媒體文化圈的倒扁派震駭之餘,反覆描述分析深綠現象,情感論、階級論、城鄉論、挾持論紛紛出籠,「縱容」、「盲目」、「排他」、「極端」、「非理性」等標籤滿天飛,民進黨泛新系也加入聲討深綠之列。 深綠是冥頑不靈的台獨基本教義派,也可以是無論如何總是挺扁的忠貞保皇黨,或是喊殺喊打的「地下電台」及其聽眾。這群深綠份子被形容成鐵板一塊,是無法論理的化外空間,動輒被指為陷入藍綠對抗的敵我邏輯。 但探其根源與實質,深綠派應視為深刻厚實的在地力量場域。就所謂「保皇」而言,深綠反倒扁人士想要保的,其實是總統刑事豁免權等陳總統自願放棄的憲法高度,而不是阿扁本人。這種深綠力道運行的細膩邏輯,外人經常不察,遂有偏差的詮釋,同時也沒有注意到,就在反倒扁的力量騰起時,對扁不滿的情緒與能量也在民進黨基層不斷累積,最後終於在總統初選中對扁所支持的蘇貞昌投下了反對票。 簡而言之,綠營本土在地派人士挺扁或有猶疑,反倒扁則絕不手軟,因為知道其中混雜太多反本土在地力量的心機與算計,這是深綠的洞見。 紅衫軍倒扁行動,啟動了深綠在地力量,就如同北社王美琇副秘書長所說,開啟了第二波「台灣人文化自覺運動」。這才是「深綠顯學」正解!(作者為雜誌撰稿) |
||
![]() |
![]() |
![]() |
|
![]() |
2007.05.27大紀元時報 一樣改名.兩種意義 ■ <李筱峰專欄> 上週扁政府宣布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同時準備將館前廣場改名「自由廣場」,引起國民黨人歇斯底里反應,台北市長郝龍斌相對提出反制,宣布也要將凱達格蘭大道(去年紅衫軍盤據之處)改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藍綠雙方交鋒激烈,表面上看,這是「現在進行式」的時事,但透過歷史的縱深,可以看到兩種不同輪廓的歷史背景。 先來看看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及「自由廣場」所顯示的歷史意義。回顧歷史,蔣介石對台灣造成何等負面影響? 一、他曾經於二二八事件時,派兵來台進行大屠殺,造成重大傷亡,社會精英犧牲殆盡,為台灣鑄下永難彌補的損失。 二、他敗退來台後,厲行白色恐怖的血腥統治,僅初到台灣的十年內,就有二、三千人遭槍決,近九千人被處重刑(其中真正與共黨有關者僅九百多人)。造成多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慘劇,而且人心惶惶。 三、以軍事戒嚴及「戡亂」體制,來成就其個人獨裁與一黨專政,破壞民主憲政常軌,阻礙民主政治的發展。 四、因其流亡政權將大陸時代的體制凌駕在台灣,使台灣成為學者所謂的「遷佔者國家」(settler state)。 五、製造神格化的個人英雄崇拜,使得眾多國民無法建立獨立自主的民主人格,這種國民至今仍充斥台灣社會。 六、迷信其政權才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六○年代國際社會希望台海雙邊在聯合國同時兩席並存,卻因蔣氏堅持所謂「漢賊不兩立」的僵化教條,使台灣錯失進入聯合國最佳時機,導致今日台灣在國際的困境。 七、對於本地族群採壓抑措施。在他掌政之下,大陸人佔盡公職優勢,內閣中只有兩名台人,省主席更無一台人擔任。本土語言、歷史更受盡壓抑與屈辱。 蔣氏這些歷史真是不堪回首。而今,在民主時代將這位獨裁者紀念館改為民主紀念館,意味著告別蔣氏時代的陰影,結算蔣氏對台灣帶來的傷害,確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以及台灣主體的價值,意義深遠。一言以蔽之,這正是轉型正義的表示。 然而,蔣政權的殘餘勢力在面對轉型正義時,卻罵我們不知感恩,他們說如果沒有蔣公來台,會有台灣的經濟發展嗎?答曰:當然有,經濟史常識告訴我們,二戰之前,台灣各方面發展已經超前中國約三、四十年,豈是蔣氏來台才能發展? 再說,如果沒有五○年代及時來到的美援,不相信蔣介石多會發展經濟。美援在十五年之間提供台灣十五億美金的援助,填補了台灣十一億美金的財政赤字,不僅穩定了台灣的物價,而且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等基礎建設的固定資本形成毛額,美援就佔了一半。所以,與其說有蔣介石來,不如說,有美援來台,才有台灣的經濟發展。我們倒想反問,如果沒有台灣,被趕出中國的蔣介石還有地方逃嗎?到底誰該感激誰? 這次蔣政權殘餘勢力看到扁政府要改中正紀念堂之名,他們也跟著要改名。殊不知兩者意義迥然不同。前者是轉型正義的展現,後者則是舊勢力對轉型正義的反撲。更滑稽的是,他們竟敢標舉「反貪腐廣場」之名。一個長期被民間以「黑金」形容、擁有許多侵犯自國產的黨產、擁有許多被通緝逃亡在外的經濟犯和貪污犯黨員、還出了一個將特支費公款存入自己帳戶的黨主席的集團,還好意思標舉「反貪腐」,我好像看到一個嘴巴刁著煙的人在勸人戒煙、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人勸人戒酒一樣好笑!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
||
![]() |
![]() |
![]() |
|
![]() |
2007.05.27自由時報 歷史上的明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