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07.15自由時報

重返龍山寺 衝破禁錮鐵門…民主解嚴


解嚴二十年,陳總統昨率黨公職,回到當年龍山寺「五一九綠色行動」要求解嚴現場,一同推開鐵門,衝破戒嚴體制。(記者劉信德攝)


總統陳水扁、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等人昨天「重返龍山寺」,模擬重現當年在龍山寺前靜坐、吃「戒嚴包」的場景。(記者劉信德攝)

扁率黨公職靜坐

〔記者王貝林、彭顯鈞/台北報導〕「在群眾『取消戒嚴』的激昂呼聲中,陳水扁、謝長廷等黨外人士不畏白色恐怖,毅然推開禁錮的鐵門、突破鎮暴警察的封鎖,爭取得來不易的民主解嚴…」解嚴廿年,陳總統昨率黨公職,回到當年龍山寺「五一九綠色行動」要求解嚴現場,重溫當年的靜坐堅持及民眾丟包子援助的熱情。

民進黨昨舉辦「向人民致敬—解嚴二十年,重返龍山寺」活動,由年輕樂團高唱「禁歌勁曲」揭開序幕,接著由民進黨主席游錫?、總統參選人謝長廷、行政院長張俊雄及陳總統對著擠滿龍山寺前廣場的民眾致詞,回顧過去衝撞戒嚴體制的時代。

老黨外團圓話當年

在此同時,活動後台立委藍美津、前立委顏錦福等多位當年參與活動的「老黨外」,則趁此機會大團圓,出訪友邦剛返台的副總統呂秀蓮也趕到場,眾人開心相擁話當年、聊兒孫,懷念已先走一步的「耐龍」(鄭南榕)、「椪柑」(江鵬堅)…。

陳總統致詞後,率領黨公職披上寫有「五一九綠色行動」、「取消戒嚴」的白布背心,坐在當年靜坐要求解嚴的龍山寺門口,共同演出行動劇,重溫當年黨外人士以龍山寺為聚集地發動的第一次集體挑戰戒嚴行動:

「鎮暴警察」關起鐵門,將陳水扁等一干抗議的黨外人士包圍在龍山寺內,物資准出不准進,要逼眾人撐不下去自動放棄;這時候,看不下去的民眾從鐵門外丟進包子、饅頭援助,靜坐的陳水扁、謝長廷撿起來與眾人分食充飢,度過「軟禁」危機。

最後陳水扁率眾人拉起「戒嚴就是軍事統治」的抗議布條,在眾人高喊「取消戒嚴」聲中,共同推開禁錮的鐵門,終於爭取到解嚴的成果。

陳總統接著率黨公職進入龍山寺上香為國祈福,活動就在「街頭拚民主,台灣大進步」的口號聲中結束。

 

2007.07.15自由時報

扁:有人妄想奪政權重回戒嚴

〔記者彭顯鈞、王貝林/台北報導〕回顧解嚴廿年,陳水扁總統昨重回龍山寺。他致詞時暗諷,有人心理上還未解嚴,還在懷念高高在上的戒嚴時代,極力替獨裁者辯護,「 想在○八年奪回政權後,再回去戒嚴的美好時代!」呼籲大家支持謝長廷成為新總統。

重回廿一年前爭取解除戒嚴的龍山寺現場,陳總統說,當年就是「耐龍」鄭南榕發起,民進黨創黨主席「椪柑」江鵬堅擔任總領隊,在戒嚴時代第一次公開爭取解嚴,被警察包圍十二小時,「我也要以最感恩的心情向這兩位民主前輩表達永遠的懷念!」

陳總統指出,戒嚴讓台灣邁向民主付出沈重代價,除了戒嚴前的二二八事件,戒嚴後發生了雷震案、余登發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案及江南案等。根據法務部在一九八九年的報告,卅八年戒嚴期間,政治案件共二萬九千四百零七件,受迫害人數超過十四萬人,這只是最保守估計,學者研究受難者應超過廿萬人!近來有人批評這數字不真實,甚至灌水,「說這種話的人不是無知,就是不願面對歷史真相!」

陳總統說,台灣人在戒嚴時失去集會、言論、新聞甚至返鄉的自由,連補破網、燒肉粽等歌曲,也莫名其妙被禁,當時每個人心中都有警總,可說所有台灣人民都是戒嚴的受害者與受難者,「那是一段完全沒是非、沒公義的黑暗時代!」

他強調,解除戒嚴是改正過去三十八年的歷史錯誤,這是人民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權利,絕對不是任何人的「德政」和「恩賜」。

總統認為,過去廿年的民主成就,沒有一項是偶然的,都是偉大的台灣人民和民主前輩犧牲奉獻的成果,只要站在台灣人民和歷史正確的一邊,○八年台灣主體政權一定能延續,謝長廷一定成為新總統,立委也一定會過半。

 

2007.07.15自由時報

謝:絕不能讓國民黨回來統治

〔記者彭顯鈞/台北報導〕解嚴廿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昨表示,可以原諒國民黨的作為,但不能讓國民黨大搖大擺回來統治,「這攸關台灣社會的品格和骨氣!」

廿一年前在龍山寺參與要求解嚴抗爭的謝長廷、張俊雄和游錫?,對國民黨至今不願面對戒嚴歷史提出批評。

當年是立委的張俊雄指出,抗爭前一天,國民黨的軍人穿著軍服「警告他」,若參加就抓人。他回憶,參與抗爭前,做好被關的準備,出門前女兒還依依不捨,「當時內心非常痛楚!」最後是人民的力量讓國民黨不敢抓人,「人民的堅決才讓國民黨願意解嚴!」

所謂解嚴是國民黨德政的說法,張俊雄強調,完全不是事實!真是笑死人!台灣人民可以赦免國民黨,但台灣人民要拿出骨氣在○八年支持本土政權。

謝長廷則反駁歷史不應再提的說法,戒嚴至今仍傷害台灣人民的信心和信任,未來台灣仍須走出戒嚴的陰影。

但謝長廷同時也強調和解共生的必要性,「過去的管家殺我們的人、強姦我們的女兒、搶我們的財產」,我們可以原諒,但絕不接受再來做管家。

謝長廷說,這個管家至今名字都不改,還想大搖大擺回來統治台灣,絕不容許,這是台灣社會品格與風骨的問題。

游錫說,馬英九當年反對立即解除戒嚴,到現在還要說「嚎肖話!」國民黨至今也未道歉,台灣人民應要求國民黨向人民道歉。

 

2007.07.15自由時報

解嚴前國內情勢-黨外長期衝撞 勢不可擋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禁錮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正式解除,這項解嚴決策,蔣經國是在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接受華盛頓郵報葛蘭姆女士專訪時提前「預告」的,當天他也透露台灣即將開放組黨。以前後時間點比對,同年九月二十八日黨外後援會於圓山飯店宣佈成立民進黨,是蔣經國做此決定的最直接刺激因素。

根據李登輝與蔣經國的對話日記,在民進黨組成的兩天後,九月卅日,時任副總統的李登輝求見蔣經國商討對策,蔣當即要求溫和處理,並指示李主持十二人小組會議,秘密研究開放組黨的可能性,就是一項明確證據;一星期後,蔣經國逕自對國外媒體釋放了石破天驚的消息,連李登輝事前都不知道。

蔣經國宣佈解嚴,當然在應付來自美國的壓力,而黨外人士長期衝撞戒嚴體制,並不斷聯結國際力量為外援,才是根源。

針對民進黨的組黨,由蔣經國與李登輝的晤談紀錄看來,主要將之界定為黨外人士是衝著當年十二月增額國代與立委選舉而來,蔣經國認為,只要「不要鬧事,當選多少都不管」。顯見,身體狀況逐漸不佳的蔣經國,掌控住局面仍是其要務,那年民進黨一舉拿下十席國代、十二席立委,成績頗佳,蔣經國則一直交代所屬密切注意「黨外人士」的動向,恩威並濟。

從一九八六年下半年開始,街頭運動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八七年上半年更達顛峰。其中,民進黨要求無條件解除戒嚴,及反對制定「國家安全法」,計畫在總統府前舉行四一九大遊行,蔣經國尤其不耐,曾對李登輝口諭這「對國家有害」!

為此,李登輝奉命與當時的國安局長宋心濂聯繫,希望透過管道協調,後來這項遊行宣佈延後,並轉至國父紀念館舉行。蔣經國後來甚至親自下令,不准徒步遊行到總統府,向總統提出抗議書也不能接,可見其對「民進黨份子」的疑懼。

這是七一五解嚴前不久的事,蔣經國是被時勢所迫不得不然?或是心悅誠服的主動作為?答案一目了然。

 

2007.07.15自由時報

解嚴前國際情勢-外交風雨飄搖 壓力日增

記者蘇永耀/特稿

宣佈解嚴前一年,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說「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的話,顯示國民黨政權已感受統治正當性在快速消失中。除國內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國際環境的不利亦居關鍵。

國民黨長期戒嚴,主要建立在「反共抗俄」的基礎,這個統治正當性是依附在國際政治兩極對抗的冷戰結構,一旦國際結構改變,當然衝擊蔣政權。

一九七○年代美國尼克森總統開始打「中國牌」,共黨世界既然有友有敵,就宣告冷戰已然鬆動。因此,當台灣在圍堵中國的戰略價值降低後,國民黨政府對外即遭遇斷交高峰,包括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危機,直到一九七八年美與台灣斷交,蔣政權更可說是「風雨飄搖」。

國民黨對島內萌發的民主採取的鎮壓手段,也引起美國等國際社會介入;被國民黨拒絕的海外黑名單與支持民主的僑界力量,更不斷向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陳情。

眾議員索拉茲、李奇,參議員甘迺迪、裴爾等人,因關心台灣民主與人權而緊盯國民黨的一言一行,使國民黨芒刺在背,愈來愈不敢亂搞。

外交情勢本已逐漸下滑,一九八四年十月年又發生「江南案」。國民黨情報單位派殺手赴美,槍殺了「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筆名江南),更加深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糟糕印象。當時擔任駐美代表的錢復,在回憶錄也坦承「江南案」對台美關係產生負面效應。甚至在年度美國對台軍售會議上,美國官員也說「美國政府願意繼續予我國支助,但台灣需在美維持良好形象」等話。

為回應國際環境愈趨不利,蔣經國當年才會選擇美「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專訪時宣佈將解嚴。回顧戒嚴令的解除,絕非蔣經國有任何「民主素養」,而是盼藉此降低美國等國際社會對維繫國府政權的衝擊。

 

2007.07.15自由時報

從「兩中」到「一中一台」到「新而獨立」

一九六○年九月四日,《自由中國》的雷震以「叛亂罪」被捕,繫獄十年。雷震遭到蔣介石毒手的原因,當然在於籌組新黨,而且和台灣政治菁英聯手,這是「外省」政治人物「本土化」的先聲;從政治/權力操作而言,胡適之說得好:「不和台灣人在一起,新黨不會有力量。」但雷震等人更重要的視野,在於強調「一個中國」之不可行,雷震等人強思考「兩個中國」的可行性,建議蔣氏父子以「獨立的中華台灣民主國」來解決台海兩岸的問題。

雷震「新黨」運動失敗,但是《自由中國》面對國際現實的論述,彭明敏等人接下了棒子。

一九六四年台大教授彭明敏和他的兩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首先點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的事實。彭明敏走出「兩個中國」的雷震禁區,更向前邁了一步。彭明敏與他的兩位學生因此而付出了自由的代價,謝、魏下牢,彭逃亡海外。

一九七七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由總會議長趙信恩牧師、副議長翁修恭牧師及總幹事高俊明牧師發表〈人權宣言〉,固然是抗議美國卡特總統與中國進行「關係正常化」,但實際的核心是促請中國國民黨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國府固然震怒,卻因為教會的國際性背景以及與美國的關係,國民黨除了製造輿論施壓外,並沒有動手抓人。高俊明牧師在兩年後「美麗島事件」窩藏施明德而被訴坐牢。

從《自由中國》到〈自救宣言〉到〈人權宣言〉,主軸非常清楚,就是由「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新而獨立的國家」。雷震提出的「中華台灣民主國」,標誌台灣走向「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的肇端,長路漫漫,而且血跡斑斑。

今年是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三十周年,也是台灣廢除「戒嚴法」二十周年,上距雷震入獄四十七年,彭明敏〈自救宣言〉四十三年,「台灣往何處去」答案固然還未確定,但是趨向十分清楚。台灣人民要求的其實不多,不過追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社會;台灣既然走「寧靜革命」之路,達成的方式也只有「選票」一途。透過一次一次的大選,九六年、二○○○年、二○○四年到二○○八年,台灣人民的選擇,其實非常明顯,回應的是雷震、彭明敏、高俊明等人的挑戰而已!

這正是大勢所趨。套張忠棟一九九○年《胡適、雷震、殷海光》書序所言「人心不死,公道猶存,是非善惡,各有定評」。學者發言,人民創史,台灣將是「第三波民主」的典範。

(作者金恆煒,當代雜誌總編輯)

 

2007.07.15自由時報

台灣國運動 中市成立2聯誼會

 

 

2007.07.15自由時報

解嚴至今台灣民主發展大事紀

 

2007.07.15自由時報

外省人的二二八 /七一三澎湖事件側寫

█ 王至劭

民國三十八年六、七月間,約八千名山東學生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到澎湖,原本認為國民政府會遵守來台前在廣州的協定|「只有十八歲以上男同學編成『青年軍』,半天軍訓半天上課;未及齡的男女學生,一律進澎防部所設的子弟學校就讀」,但很快的就在七月十三日這一天,他們的命運改變了。當天,三十九師師長韓鳳儀在跛腳的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的陪同下,來到煙台流亡學校,集合所有學生,要求從軍報國,當場引起學生反彈,指責政府違反協定。

事發後,校長張敏之、鄒鑑和五名同學被以「匪諜」罪名,船運回台灣,受盡酷刑後送到台北青年公園「馬場町」槍決,張校長在槍決前幾天,不斷跪求軍方人員:「你們趕快槍斃我吧!但求求你們放過那些學生。」而要求繼續讀書的學生,數千人被騙上船,說是要載回台灣繼續讀書,結果是船出去外海繞了一圈便「丟包」,投海餵魚。這是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因此被定位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這事情在〈十字架上的校長〉一書中有詳盡描述。

我妹妹的公公就是那群流亡學生之一。透過妹婿的描述,得知其中一些情節。因為他們大都是未滿十八歲的高中生,又有政府協定在先,當然有許多人不願就如此當兵。軍方人員要求他們站成兩邊,願意無條件服從命令的站一邊,堅持要繼續讀書的站另一邊,親家站對邊,因而免去「投海餵魚」的命運。

事件平息後,有天,位於鳳山的海軍官校有軍官前來招生,許多學生前去應試。學生站成一長排,主考官一個一個問,考題只有一題|「氫二氧一是什麼?」結果只有兩個學生回答出來|「是水」,親家就是其中一個,因此很幸運的到了海軍官校念書,後來官拜海軍上校艦長,退伍後又跑商船,變成商船船長,三名子女全部都栽培到碩博士的高學歷。另外,前台大校長、國防部長孫震先生就是那群山東學生中成就相當高的一位,而孫夫人是屏東人。

妹妹的婆婆是湖南人,和毛澤東一樣是屬於湘譚那一帶的人。

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合,藉由通婚、師生、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關係,族群已高度融合。大家都是台灣人,至少是「新台灣人」或「開台第二代」,不應再分彼此,讓我們共同為台灣的前途與安全而努力吧!

(作者為高中教師,彰師大物理博士班研究生)

 

2007.07.15自由時報

超級比一比

 

 

2007.07.15自由時報

戒嚴包空降 隨扈絮急戒備

陳總統等府院黨高層重回龍山寺靜坐,可讓負責安全的國安人員大為緊張,繃緊神經,一點風吹草動都不放過,包括香噴噴的包子。

當陳總統等黨政要員重新靜坐在龍山寺門前,現場安排仿照當年民眾丟「包子」聲援的場景。只見一道白光劃破天際,第一個「戒嚴包」丟進場內,一名隨扈眼見不明物體飛入,連忙推開現場記者,向民眾高喊「幹什麼!」

喔!原來這也可列入重返現場的「節目」之一,當年警察對群眾的包圍封鎖比今日更嚴,隨扈大哥只好尷尬微笑,但他盡責的態度仍贏得讚許。(記者彭顯鈞)

崇天敬神 另製龍山寺廟門

民進黨為解嚴二十週年舉辦的「重返龍山寺」活動,行動劇「推開禁錮的鐵門」一幕,讓工作人員傷透腦筋!

按照寺廟的規矩,廟門不能隨便關閉,否則對供奉的紳明不敬,要上演「鎮暴警察關門、黨外人士推開鐵門」,就會觸犯忤逆神明的大忌,何況現在龍山寺的大門,已換成雕花的銅門,也與當年森嚴的直條鐵門大不相同。

工作人員只好用木頭另行搭建一座牌樓式的「鐵門」,而且還不能搭得離廟門太近,否則同樣有觸犯廟門頂飛神檐的忌諱,一樣對神明大不敬。

戒嚴時代,當權者可以無視人民信仰,說封鎖廟門就封鎖;民主時代,政治活動得崇天敬神,總統來也一樣,必須尊重人民信仰。(記者王貝林)

出門生死未卜 靠媒體報訊

可以想像嗎?二十一年前沒有叩機、手機可以聯絡,電視還只有三台、沒有SNG現場連線的時代,黨外人士有沒有被逮捕,電視新聞居然還扮演「報馬仔」的角色!

謝長廷對幕僚回憶當年龍山寺五一九綠色行動時就說:當初參加黨外活動,一出門後,家裡根本不知道他人在哪裡。

五一九那天,謝長廷早上就出門,老婆游芳枝直到在晚間新聞看到他在龍山寺靜坐抗爭,才知道他「至少還活著、沒被逮捕」,一直到他深夜返家,夫妻倆才相擁而泣,開心還能一起看到隔天的太陽…。

白色恐怖的黑色年代,徬徨無助卻又義無反顧的心情,意外在封閉的媒體報導中,得到暫時的釋放。(記者王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