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NEXT

2007.11.11自由時報

好市多的白目記者

■ 楊斯棓

好市多(COSTCO)台中店開幕,民眾瘋狂搶領六千份免費早餐和兩萬盒雞蛋,致使多家電視台連線報導時稱「經濟不景氣」,所以民眾要搶雞蛋、早餐。真是笑話!

筆者多年前赴美旅遊時,曾多次前往好市多,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好市多擁有自有品牌kirland,但是不同於其他量販店自製商品給人的低劣印象,好市多自有品牌很多是美國產的,價格尚稱合理,所以台北內湖店開幕了好幾年,店裡也常常塞到爆。

美國好市多販售有來自阿拉斯加的帝王蟹腳,台中店亦有售,鮮甜滋味,價格不菲;牛排更是高檔貨,小小一塊要價台幣六百元;美國加州的大盒裝草莓,全台灣也幾乎只好市多有售,一○一樓下超市賣的同一品牌草莓盒裝大小只有好市多的三分之二。而如果你想買非中國製、品牌又不賴的牙膏,好市多也有。

如果你還堅稱這只是少數中產階級的採買清單,那容筆者還原一下台中好市多第一天開幕的消費情形:「單店業績突破三千萬元,平均每人消費兩千五百元,刷新全台各店開幕紀錄;台中店開幕會員數達五萬兩千人,創好市多全球各連鎖店之冠。」更何況,開幕日還不是週末,而是週五!

是因為經濟「景氣」而在平常日有此活絡的消費!如果是搶早餐,搶完就作鳥獸散了,豈有每人還消費兩千五百元之理?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這與台中經濟近來活絡、中科發展很有關係。」屬公允評論。而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執行長簡士超在報端針對此發表:「貪小便宜是台中人的普遍現象。」私以為貪小便宜不單單是台中人的特色,君不見台北人搶包包搶到大打出手,紅衫軍聚會時搶點心也搶到推擠拉扯,致使紅衫義工破口大罵「你們是來倒扁的,不是來吃東西的啊!」

記者從好市多扯到「不景氣」,我實在不能同意!

(作者為醫學士)

 

 

2007.11.11自由時報

論謝長廷「堅持做自己」

■ 戴正德

台灣的前途及命運,與二○○八年總統選舉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緊密關係。台灣本土團隊倘若失敗了,則台灣所將面臨的浩劫將無以言喻,因之台灣人民務必警惕,絕不能鬆懈;代表本土團隊的候選人更不能再有「堅持做自己」的思維,藐視人民追求國格與台灣尊嚴的訴求。政治人物只能為大眾絕不能為個人,因為政治志業本應是無私的,只能堅持台灣的理想而不能只要做自己。

綜觀總統選舉目前情況的走向,不禁令人憂心,因為本土團隊已漸從一個必勝無疑的樂觀,走進了每況愈下的困地,且間接地也使人民失去了熱情與信心。總統候選人已是該轉變選舉策略的時候了。

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分野越大,本土團隊的勝算就越大;若兩者越相似,著墨點越接近,失敗的機率也就越高。雖然選舉還未正式登記開打,但本土團隊好像已邁進了中國黨的陷阱;雖然經濟民生議題重要,但經濟的提升與下降在歷史上有其起伏的潮汐,國際原物料走勢也是不能排除的影響因素。

然而,目前無論中國黨與本土團隊,都把解決台灣民生問題的方法寄託在開放投資中國的主張上,這個門戶的開放本是統派人士的必然,但代表台灣的謝長廷,很遺憾地卻也以此為盤算,對選情當然只有減分而無加分。更何況把選舉議題的主控權拱手讓給了藍營,使中國黨不願碰觸的統獨議題束之高閣,令人難以理解。

經濟的繁榮與民生的舒適,當然是人民的期盼,但這次選舉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尊嚴的建立。民生經濟有其起伏,但台灣的國格必須建立,尊嚴必須堅持,有了永遠的根基,才能寄望經濟的繁榮。謝長廷不談台灣之正名與制憲,也不承諾台灣的建國,卻去與中國黨大談經濟與民生,而且又是向中國開放的傾向,選情當然每況愈下,艱辛難伸。

為確保二○○八年的勝利,深盼謝長廷一定得改變策略,在強調經濟民生的重要外,也務必向制憲正名的道路邁進,不要迷信中間選票,否則可能流失的鐵票將更為可觀。

如果不再拾回台灣勝選的主軸─「正名與制憲」議題的深耕,給台灣人民出頭天的願景,拿回選舉議題的主導權,前面的選路,將更為崎嶇!

二○○八年台灣本土團隊務必勝利,但是請務必先給人民一個願景,去發揮催票的熱情,正名制憲的主軸,不能再被忽視與迴避了!

(作者為中社社長,台教會副會長)

 

 

2007.11.11自由時報

《星期專論》美國人為台灣擔憂

■曹長青

民進黨主導的台灣入聯活動正如火如荼在進行。恰在此時,「前衛」出版了美國知名的台海問題專家賀森松(Bruce Herschensohn)的專著譯本《台灣:恫嚇下的民主進展》(王泰澤、張喜久譯)。 該書至少提出了五點值得重視的背景資訊和分析:

第一,當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之際,不僅沙烏地阿拉伯提出「讓台灣人民自決」的方案,曾給尼克森總統寫過文稿的賀森松在其專著中再次證實,在尼克森訪北京前四個多月,當時美駐聯合國大使、後來當了總統的老布希提出:把安理會席位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但最後所有方案都被蔣介石拒絕。

應向台灣人道歉

流行的解釋是,蔣堅持「漢賊不兩立」。但事實是,蔣這樣做,更主要是為保住其在台灣獨裁的權力。因北京入聯後蔣再同意「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就等於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而不是代表全中國,這樣蔣的專制權力的法統來源、從中國帶來的「萬年國代」就得改選。而「改選」顯然不利蔣的專權。尤其在此七年前,彭明敏等已發表「台灣自救宣言」,雷震後來也提出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都對蔣的虛假「大中國」提出挑戰。因此蔣是為了自己專權的一己之私,才葬送了台灣留在聯合國的機會。自視蔣的傳人馬英九等,就這個重大問題,至少應給台灣人民道個歉,而不是在集會上找人扮演老蔣,繼續美化獨裁者。

美國留下「伏筆」

第二,對當年中美《上海公報》的關鍵一句「美國知悉兩岸的中國人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賀森松說,尼克森後來明確指出,美國當時所以用「知悉」(原文acknowledge也可譯為了解、知道),就是因為它不是我們的政策,而只是對現實的認知。尼克森還強調,所以用「兩岸的中國人」,就是「不包括當地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否則我們的用字就會是『人民』,而不是『中國人』。」

今天,台灣民眾已近七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是「中國人」的已降至個位數,那麼中美公報的「兩岸中國人」對台灣已無實質意義。美國知名的兩岸問題專家、邁阿密大學政治系教授金德芳(June Dreyer)也指出,當年聰明的季辛吉特意用「中國人」而不用「人民」,就是給台灣人留下選擇的「伏筆」。

「出賣孩子的自由」

第三,賀森松首次披露,對卡特總統宣布美中建交的公報內容,當時尼克森非常不滿,但為維持「卸任總統不公開批評現任總統」的美國傳統,而未公開批評(今天美國兩黨仍尊重這個傳統,不久前卡特公開批評布希總統,遭各界批評,最後卡特向布希總統「道歉」。這點很值得台灣政治領袖學習)。尼克森私下給卡特寫了封信,批評其一味取悅北京的政策。隨後盛怒的美國議員們通過了《台灣關係法》,以示對台灣的支持。曾加入雷根總統團隊的賀森松說,雷根對台「六項保證」的關鍵是最後一條: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擁有統治權。這和不久前布希政府致函聯合國,強調美國不同意「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是一脈相承的。

第四,賀森松非常關注台海局勢,已出版的九本專著,四本是寫台灣和香港。他在書中對台商一窩蜂跑到中國做生意相當擔憂。他引述二戰前美國作家米勒的警世之著《你不可和希特勒做生意》中的話說,「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和極權國家做生意,絕對沒有純經濟關係這回事。」賀森松警告台商說,「為快速贏利,這些商人甘冒台灣下一代失去自由的危險。雖然他們不這麼想,但他們面對的危險其實是:他們正在出賣自己孩子的自由。」

拒絕「香港第二」

第五,在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不久,賀森松和馬英九有過一場時間不短、近乎辯論的訪談。訪談後賀森松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策「明顯的相似」,「國民黨在台灣早已成為中國重要政策的代理人。」在連戰訪北京提出「聯共制台獨」後,馬英九表示,「我將盡我最大努力,繼續推動連戰的政策。」賀森松的結論是:馬英九○八年如當上總統,就會給台灣排上實施「一國兩制」的時間表;而國民黨得到的回報,將是北京賜予權力的承諾。

賀森松描述的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香港第二」的前景。台灣人民想逃脫「一國兩制」命運的唯一選擇,就是讓本土政權繼續執政;這更是台灣能夠加入聯合國的前提。

(作者曹長青,中國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