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7 自由時報 民進黨檢討選戰怎可怪罪本土路線與主體意識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1.17 自由時報

選舉過後,通常都是大家冷靜思考得失的時候。勝選者除了享受勝利的滋味外,更要開始籌謀未來,扛起重擔;敗選者在療傷止痛之餘,沒有怨天尤人的權利,應該痛定思痛,反省失敗的原因。選民也該反省檢討,是否作了最好的抉擇,有沒有投錯人?此次立委選舉後,勝利與失敗雙方都出現一些聲音,有些意在檢討得失,部分則是對未來的期許與盼望,更有些是得意忘形的脫軌言論,各式言論與主張有若百花齊放,更似萬鳥爭鳴,喧鬧嘈雜,體現民主多元的活潑特色,但背後卻隱含著一些錯誤的觀念與主張,此處不能不予以探討與辯正。

選後的一些錯謬觀念,吾人在此從三個層面加以剖析。首先,敗選的民進黨表現出願意承擔責任,虛心自我檢討的謙卑態度,值得肯定。不過,此次敗選的主要癥結在於選制不公,以及扁政府施政績效受制於朝小野大的困局未能凸顯,尤其民進黨未能提出感動人心的訴求,導致本土選民投票意願低落,種種因素陰錯陽差始造成此次民進黨有史以來最大的挫敗。換言之,千錯萬錯,從扁政府、民進黨到個別候選人都可以追究過失,但是本土路線與台灣主體意識絕非敗選之因。吾人在日前社論中,已用詳細數據證明此次綠營得票率較上次仍有微幅增加,本土的基本盤並未萎縮,只是部分本土選民並未出來投票。因此檢討的重點,應在如何吸引這些本土選民出來投票,便可獲得勝選。

令人遺憾的是,部分民進黨高層不但未檢討自己是否賣力輔選,以及身為執政團隊面對敗選應負起的責任,反而推諉卸責,似乎自己是局外人、旁觀者,進而砲火四射,大放厥辭,造成本土陣營士氣更加低落,難以振作,幾乎陷入崩解的局面。這種砲打自己人的作法,最受人矚目者,乃是批評所謂「上杜下謝」造成選局崩盤,意即指控教育部長杜正勝、新聞局長謝志偉、教育部主秘莊國榮這些平日堅持本土理念的行政團隊成員,處理轉型正義的手法過於粗暴,引發中間選民反彈與不滿。平心而論,指責杜謝莊等人,實在有失公允,此三人不僅於選舉無過,而且有功。檢視扁政府近八年的執政,落實轉型正義的績效有限,若非這些官員具有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如何能完成教科書改革,使台灣史回到正統地位,與中正廟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以及以自由廣場牌匾取代封建意味甚濃的「大中至正」?如何振奮消沈的本土選民?

其次,選後由於藍營大勝,造成多數民意支持直航與產業西進等政策的假象。實際上,藍營傳統上在國會佔多數,而能夠一舉取得超過四分之三席次,毋寧幸運的成分居多。若是得票率能正確反映於席次上,則藍營固然仍可獲勝,但絕不可能出現一面倒的結果。易言之,藍綠之基本盤大抵不變,卻只因選制不公,造成政治板塊摩擦碰撞,政治地貌之嚴重扭曲。因此,選舉結果當然不能視為西進派、親中派的勝利。然則,在股匯房市等金融市場上,卻有人刻意炒作選舉行情與中國概念股等,將股市連日來的熱絡景象附會為藍營勝利與兩岸即將和平、三通直航所致。事實上,台灣經濟基本面優質,若無政治紛爭干擾,金融市場理應呈現一片榮景。因此立委選舉順利完成,政治變數逐漸減少,股市短暫激情反映,實屬常態,而未來之長期走勢則端賴基本面之良窳而定。

第三層面則為藍軍大勝後,因民眾充滿對權力絕對傾斜的疑懼與憂心,一度力持克制,不願表現驕態,但仍有藍軍陣營參選副手蕭萬長之流,歌頌新加坡之政治體制,彷彿一黨獨大的國民黨要以新加坡為師,在台灣重新打造威權體制。新加坡雖號稱為民主國家,但政治學家普遍視其為「軟的威權體制」,用之與中國之類的「硬的威權體制」區隔。新加坡並非真正的民主國家,只是依法而治的政治體制,人民的言論、組黨、辦報自由,仍受到嚴格的箝制。新加坡操控在李光耀所建立之人民行動黨手中,李光耀、李顯龍父子職位雖非直接承接,但中間橫隔過渡時期,竟無礙李氏父子之權力傳承,更顯得人民行動黨統治基礎之穩固,亦見新加坡威權統治之本質。

總之,立委選後,台灣社會出現一些亂流與逆流,例如民進黨部分人士對選舉結果灰心喪志,卻不願承擔責任,於是怪罪本土路線與主體意識,實乃倒果為因。而藍軍之勝,亦非選民認同向中國傾斜的政策所致,炒作兩岸問題,使國人喪失警惕,陷入盲目投機的金融遊戲,更置台灣於險境。而台灣的民主足以成為新加坡的老師,而藍營竟欲向星國取經,毋寧為民主改革的大倒退。凡此奇談怪論,應予辯駁,立委選後台灣政局之迷失,方有撥亂反正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