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8自由時報
發生於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史上最悲慘、血腥的歷史事件,是台灣史上的國難日。在二二八事件當中,台灣社會無數的精英及優秀、熱心有理想的青年被無情、殘酷地屠殺,有些人在被槍殺之後,還要接受割除生殖器官、耳朵及鼻子的傷害,不只是對受難者本身是一種天大的侮辱外,更對其家屬在心理上造成永遠無法抹滅的創傷與打擊。
近年台灣社會的民主開放,二二八也不再是禁忌,全台各地無論政府或民間也都有舉行相關活動,這些活動當中,很多都流於形式,讓人無法進一步了解、認識二二八歷史真實與意義,以宜蘭縣而言受難地點包括:頭城媽祖廟、宜蘭金六結、蘭陽舊大橋、羅東火車站前、冬山八仙橋及蘇澳白米甕橋等地,目前所能掌握的受難人數約在三、四十人之間,但有些人卻找不到家屬,以致難以紀錄下來,令人遺憾。
對於二二八受難者及其家屬,不管官方或民間社會都應該付出多一點的撫慰與關懷,這也是台灣要成為更文明、更有人道的國家的基礎與理想。基於此,建議縣政府可以改變舉行二二八紀念活動的地點與形式,讓活動過程更能貼近歷史現場與真實意義,例如:不必每年都在二二八紀念物前舉行活動,可以選定受難地點,邀請受難家屬及社會各界人士到場演說受難過程及獻花和哀悼等,如此更能讓人感受到其真實的歷史經驗。
二二八的恩恩怨怨及是是非非已逐漸沉澱為台灣內部歷史文化的一部份,是台灣社會文化資產的一部份,讓我們在歷史的傷痛處走出來,建立更文明、更自由、更民主的國家,讓二二八受難者及其家屬的犧牲與傷痛更有價值與意義。
(作者張文義 為蘭陽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