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8大紀元時報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昨天舉辦記者會,宣布在台灣西南海域發現有明確「天然氣水合物」,也稱「甲烷水合物」或「可燃冰」。(圖:台大提供)
【大紀元綜合報導】開發新的替代能源已是當務之急,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最近有新發現: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研究團隊在台灣西南海域發現有明確「天然氣水合物」,賦存潛能相當高,且地質科學系最近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實驗室也首度成功合成與沉積物共生的天然水合物,也稱「甲烷水合物」或「可燃冰」。雖然還無法開採,但台大地質系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成功合成,證實此能源的價值,一旦開採,至少可以用50年,甚至可以用100年。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黃武良指出,甲烷水合物是用冰晶法,放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然後再加溫融解後就形成天然氣。這是未來的能源之一,它的能源功率,是所有化石燃料的兩倍,除了是能源來源外,黃武良指出,甲烷水合物有一個特性,就是更容易包含二氧化碳氣體,所以目前也在研究,如何用二氧化碳把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取代出來,如果能成功,一方面可以得到能源,二方面可以讓二氧化碳減量。理論上,1立方公尺的甲烷水合物,常溫常壓下,可以釋放出150-170立方公尺的甲烷氣。
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國際油價自1970年的每桶3美元,到日前油價已經衝破每桶100美元,漲幅超過30倍,加上全球暖化效應擴大,台灣如何掌握自主能源已成為重要議題。
除了石油天然氣,新的地質能源也陸續出現。近十年來世界各國都熱衷於探勘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或稱為甲烷水合物或可燃冰)。這被稱為人類未來新能源的探勘與研究也已在台灣啟動。
台大地質科學系及海洋研究所等學術單位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推動下,過去4年來進行台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工作,重點調查區域位於高雄到恆春外海的深水海域,主要工作包括海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與實驗合成等。
據經濟部地調所探測後預估,在台灣高雄、恆春外海深水海域所蘊藏的可燃冰,應有5千億立方公尺以上,若能全部開發,可供國內使用50年以上,產值逾5兆元。
環境隱憂
不過據國際科學組織的研究顯示,可燃冰的開發,有如山路挖掘會造成邊坡坡崁流失,極有可能造成海岸線海底邊坡的流失,導致大規模的海岸崩塌。而日本目前在深海海溝的可燃冰開發計畫,也引起國際環保組織對海溝塌陷的質疑。
同時,研究顯示,海底深層的低溫高壓是保持極不穩定的可燃冰最佳環境,一旦改變,被冰晶水分子包圍的甲烷將極易擴散揮發,因此,開採不慎將導致溫室氣體甲烷大量溢出海面進入大氣層,造成嚴重的溫室效應問題。
英國空大(OU)與德國科倫大學的研究顯示,1億8千萬年前地球曾發生了三次大量甲烷釋放,導致全球溫升攝氏10度,造成物種大量滅絕的跡象。研究認為,這些甲烷來自原先海床上凍結的大量甲烷水合物突然在很短的時間中融化使甲烷溢出。而海水暖化可能是主要因素。
目前全球對於可燃冰的研究多聚焦在能源取得卻忽略了對環境與海岸地質的影響,可燃冰的開採究竟是人類能源的曙光,還是另一個潘朵拉的盒子,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