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7自由時報
記者詹士弘/特稿
要讓教育不沾鍋,意識形態當然要退出校園,但重點不在於喊口號,而在怎麼做。心中或有藍綠,只要秉持教育專業,不將意識形態強加在教育過程中,就不會有紛爭;但心中如有偏見,就算只是張小小的試卷,也可引起軒然大波。
台灣經過解嚴之後,社會已發展出民主的機制,每個人都能發表不同的意見,這些是多元化社會的產物,彼此都應獲得尊重。
但如果將自己的政治信仰凌駕於教育專業,甚至藉由一些小動作,如考試題目、考試範圍、課堂講課等,意圖將自己的意識傾向強加在學生身上,不僅違背教育專業,更容易引起紛爭,甚至得到反效果。
二年前,雲林縣元長鄉某國小的老師,也曾以前正副總統陳水扁及呂秀蓮的姓名諧音出考題,當時民進黨縣議員沈銘恭也曾在議會提出質詢,認為老師指名道姓,非常不妥,呼籲老師應該將心比心,不要將政治凌駕於教育。
此次斗南高中試題事件,老師以前立委林重謨及宋七立(力)作為試題的引題主角,試題陳述又極端負面,已形同進行道德批判,並涉及人身攻擊,不僅讓考試題目喪失測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原始目的,更成為校園的亂源,是最糟的負面教材。
捍衛個人思想的自由,是超越政治立場的普世價值,教師可以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甚至能有踰越政府的言論出現,但個人偏見在校園現身,徒讓學校因個人的意識形態而衍生對立、衝突。
或許出題老師真的心中沒有藍綠,是單純引用網路的題庫,只不過事後未仔細篩檢出試題的爭議點;那只能說這個老師當得太輕鬆,太不專業,才會因此惹出爭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