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8自由時報   海外台灣研究的前景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628自由時報   

台灣研究伴隨著政治民主化,在過去二十年逐漸形成獨立的研究範疇。無論是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化研究,乃至法學都出現以「台灣主體意識」為導向的研究。當台灣研究在國內逐漸確立其研究地位時,在海外學界卻開始面臨邊緣化的危機。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後,美國學界已經不需要透過台灣來進行漢人社會研究,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取材所致。另一方面,台灣研究的發展確實存在一些盲點,值得討論。對照於韓國研究在近十年內,於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界迅速竄起,發揮龐大的影響力。筆者認為台灣研究目前面臨幾項限制,未來需要學界和其他領域共同努力突破。

首先,目前的台灣研究欠缺獨特的理論位置,無法吸引其他國家研究者的興趣。事實上,台灣擁有多元的歷史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政治發展,在學術上充滿了各種可能的討論軸線。無論是在民族主義、全球化、民主轉型、後殖民研究、社會運動、科技與社會等學術議題上,都有相當豐沛的資源,可以挑戰既有理論,開創新的研究視野。然而,如果台灣研究不能在問題意識上與國際學界對話,就無法吸引更多其他國家學者加入探討。最終,台灣研究就只有在台灣發展,走不出去。

其次,海外台灣研究的人才出現斷層的現象。台灣研究在國內日益壯大,許多台研所或台文所也紛紛成立,但是願意出國留學深造的學生卻越來越少。一方面目前在申請學校時,台灣學生由於托福考試成績不佳,加上美國的大學近來大量招收中國學生,台灣學生的名額相對減少,導致入學的機會較往常更少。而對海外學界稍加留意者,當可發現韓國學者和中國學者近來攻佔了美國許多大學院校的位置。研究人口增加,掌握的權力和資源就變多。台灣留學生人數減少,畢業後願意或能夠待在美國學界的人數也大不如前。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會被邊緣化也不令人意外。

第三,政府或民間對於獎勵海外從事台灣研究的投資不足。韓國研究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有很大的因素是韓國政府透過學術基金會的操作,在美國各大學校成立韓國研究講座,或是大力獎助韓語學習和赴韓研究。學術研究不是光靠熱情就能支撐,必須要有資金。在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選擇研究題目時,哪一個領域比較容易拿到獎學金或贊助,該領域就很可能吸引到更多、更優秀的博士生來加入,日本研究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目前,除了蔣經國基金會有系統性的補助相關學術研究外,民間企業和政府對於資助海外台灣研究的態度往往較為保守。

期待台灣研究可以成為亞洲研究的下一個重點,希望有更多人來加入研究台灣、瞭解台灣的團隊。
(作者黃丞儀 為北美洲台灣研究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