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6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特稿
馬政府上台後,被視為外交政策重要指標的聯合國推案昨日宣布,卻引發外界詫異與憂心。今年叩關聯合國與往年提案「完全切割」,等於抹殺過去努力;裡面隱含呼應中國的影子,推案已成向北京表態的工具。
外交人員或許很無奈,為配合馬政權兩岸優於外交的政策原則,還得絞盡腦汁鋪陳這次的聯合國案。一方面在形式上透過友邦提出;但細看內容既非入聯也不是返聯,只退而求其次地想參與聯合國周邊機構。
事實上,聯合國的周邊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等,台灣過去便積極努力,不是完全沒成績。馬政府刻意著眼於此,卻不再針對參與聯合國本身進行提案,等於是繞個彎告訴中國說,「台灣已經暫時放棄參與聯合國」。
馬團隊或許會說,現在直接叩關聯合國,北京仍會動員其他國家封殺,既無法成功參與,也無助於兩岸關係。
然而,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正是藍營這幾年老受制於中國的最大原因。台灣從一九九三年開始提案推動參與聯合國,當時兩岸有辜汪會談,協商不斷,未因歷年聯合國案而有影響。甚者,台灣受到國際孤立的處境,也因此日受矚目。
所以,馬政府為九月即將登場的兩岸兩會新階段談判,以及海協會長陳雲林的首次訪台,先自我設限只要外交少作為、甚至不作為,就能換取北京相對的善意,已犯了目標與手段的錯置問題。
推動兩岸關係和緩,終極目標是鞏固台灣主權地位,讓兩千三百萬人民得選擇不同於中國的生存價值。
不過,馬政府倒置成犧牲政治主權來換兩岸和解,聯合國案只是一例,其他像外交休兵等說法,都讓國際社會日感混淆;當台灣放棄參與聯合國本身,也接受一中原則後,如何告訴國際社會自己應是主權獨立國家?這次提案已是「無意義地參與聯合國」,正中北京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