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7大紀元時報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愛錢、追求錢、不知錢為何物,於是「錢太多反過來危害人,具體的表現就是股市、房市的泡沫化,以及通貨膨脹的山雨欲來。雖然這些已成各國、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共同現象,但最嚴重的則非中國莫屬。
外匯存底過多是大禍源
我們可以簡單地利用一種指標數據來觀察,這就是「外匯存底」,也就是某一國在某年某月某日累積了多少「外匯」,「外匯」也者,「外國貨幣」是也。要問的是:外匯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國外來的,其來源大致有二,一為貿易出超;二為外資淨流入。前者指的是我們辛苦工作並運用寶貴資源生產出來的好東西,運送到國外換得進口國的貨幣,扣掉購買該國進口品後剩下的外匯。至於外資淨流入,則有人直接將外匯帶進國內,不必經由商品的買賣。
很明顯的,外匯原本理當用在購買外國貨來增進國人的福祉,現在沒用的也準備未來用,決非要在國內購買本國人生產的商品。若將剩餘的外匯用在國內,就會形成「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這就是通貨膨脹;若拿來追逐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就會形成「資產炒作或資產膨脹」,泡沫金錢遊戲就會來到,外匯存底愈多、泡沫就愈大。問題是:留多少外匯才適當?
根據眾多理論和實證文獻的討論,大體上有這樣兩點共識:一為外匯準備隨著進口的增加而增加;二為外匯存底隨著國際收支的不穩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過,雖有這樣的共識,卻沒有一個公認的方式,可用來計算其最適量。
曾有實證研究指出,以GDP的10%或3至6個月的進口值為最適外匯存底數量的衡量標準。以中國當今1兆6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數額,相對於GDP的比率高達50%,也足以供高於15個月的進口來看,都表示現今中國的外匯存底太多了。
有這樣的說法:外匯存底中有多少成份的熱錢,危險性就有多大,然因中共官方統計未透明化,故只能參考其他機構或觀察家的估計。據路透社的可靠消息指出,今年5月中國增加403億美元外匯存底,而貿易出超加國外直接投資(FDI)不過才280億美元,這其中差距極有可能是套匯的熱錢。
熱錢大量進出中國
這幾年中共祭出「宏觀調控」措施,成效不彰,主因就在不尊重市場機能,尤其對匯率的管制更是讓出超持續、熱錢不斷流入的最關鍵因素。如今已有「熱錢創天量,調控政策如履薄冰」的評論出現。而經濟大泡沫,甚至是經濟大海嘯的危機正伺機而動呢!
另據國際研究機構Stone & McCarthy駐北京的分析師萊特(Logan Wright)估計,1至5月匯進中國的熱錢達到1,500至1,700億美元。
據知,熱錢流入中國的管道相當多元,官員認為現在有許多是非法匯入,其中以浮報直接投資及貿易金額兩種型式較為普遍。面對不斷湧入的熱錢,中共官方一再加緊資本管制,現在更將增加對出口匯款的檢查,但這些管制成效非但不大,反而可能擴大經濟風險。
人民幣匯率完全自由化才是良方
國際投資諮詢機構穆迪的高級經濟師Sherman
Chan認為,根治之道在於將人民幣匯率一次調整至應有水平,而且「若官方還要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投機資金將持續設法就這個肯定的賭注套利」。
此外,即使貿易管道趨嚴,外資還是可以透過浮報國外直接投資金額等管道匯入,而且據銀行表示,管制的結果反而刺激洗錢管道的創新,根本防不勝防。
進一步言,熱錢使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施行多了一重顧慮,對中共高層制定政策構成更嚴峻的挑戰,也縮小了政策的失誤空間。
據中國《南方晨報》報導,儘管預計今年第一季中國的GDP成長率仍達兩位數,但固定資產投資卻已創下5年來的新低,前5個月的產業獲利成長亦由一年前的42.1%下降至20.9%,企業獲利率也已在3月下降至8.2%,創下4年來的新低。再據《路透社》報導,中國今年前半年的通膨達到7.9%,遠高於官方的目標4.8%。因此,北京當局的政策必須兼顧成長及通膨問題。
究竟成長或通膨應為政策優先考量,據知不但已使專家分裂為兩派,而且總理溫家寶以抑制通膨為優先政策,但黨領導胡錦濤卻將成長列為首要任務,可見已成魚與熊掌的兩難困局。
平實而言,現在要控制通膨,最顯而易見的政策是將人民幣升值或升息,但兩項方案最終將導致熱錢更快流入,反而使通膨加速惡化。不過,正如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自由經濟大師弗利曼(M.
Fredman)所言,真正的選擇只是:由於通貨膨脹升高而導致失業升高,還是因為矯正通貨膨脹,產生暫時性的副作用,導致失業升高。也就是說,不可能在不支付代價下解決問題,而將人民幣匯率完全交由市場決定,應是釜底抽薪的最好辦法,即使短期內會使熱錢快速流入,但會「一次即止」,而後逐漸步上正軌!◇
新聞辭典:熱錢
熱錢,也稱流資,是指尋求短期回報的流動資金。這些資金流動速度極快,一旦投資者(通常是機構投資者)尋求到短線投資機會,熱錢就會湧入,而投資者一旦獲得預期盈利或者發現投資機會已經過去,這些資本又會迅速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