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2大紀元時報  國將成未來國際糧食的缺口?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902大紀元時報  

中國有糧食安全問題嗎?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應該採取什麼對策?這一點,布朗這樣的專家擔心的是全球糧食供求平衡,而中共則更多地從政治角度來考慮。無論如何,一個人口13億的大國,不可能像許多國家那樣以「購買」的方法來彌補糧食缺口。

中國的經濟如果按照過去20年的速度繼續增長,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所謂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如果以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作為標準,中國人年均食用肉類應該增加一倍半,如果按照歐洲的標準,中國人年均食用肉類需要增加70%左右。按照每公斤肉食需要7公斤糧食消耗,中國人的糧食消耗量毫無疑問將大大增加。

90年代中期,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個城市的人口人均消耗糧食600公斤。也就是說,即使全中國人的生活水準達到90年代上述4個城市的水準,全中國糧食消耗也將增加50%上,即中國需要7億5千萬噸的糧食才能滿足國內市場。以這樣的計算,「布朗憂慮」顯然並不為過。

一些經濟學者從純粹經濟學的角度否定「布朗憂慮」。因為在經濟學的角度上看,糧食漲價必然帶動糧農多種糧食,供應增加導致價格下跌,最後達到另一個平衡。這些經濟學者的說法有他們的道理,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巴西等國家,仍然有許多耕地長年閒置。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這些耕地將可更充份地獲得利用。

然而對於中共來說,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糧食安全,並不是真正的安全,尤其是這種安全還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洲這樣的國家購買。然而,中國糧食自給自足顯然並不現實。中國國土三分之二是山區、荒漠和乾旱地帶,可供開發成為耕地的土地並不多,而城市化、汙染和水資源的限制,都限制了中國糧食產量大幅度地增加。事實上,中國糧食產量已經有十多年徘徊不前。這個問題,將越來越引起全球的關注。

創造奇蹟的雜交水稻問題漸現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但糧食單產卻並不領先。除了稻穀之外,小麥和大豆、玉米等作物的單產量都只是國際先進水準的一半左右。但稻穀,這個中國一半人口的主要食品,總產量和單產都排在世界第一。

這必須要歸功於「雜交水稻」的育種。雜交水稻的研究人,湖南的袁隆平1973年研究成功水稻的雜交品種,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所培育成功的雜交水稻,累計為中國水稻增產貢獻了4千億公斤,並使中國的水稻生產領先全球。
不過,雜交水稻也帶來諸多問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稻農失去當地傳統的水稻種子,而雜交水稻未必能夠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

事實上,雜交水稻因為是「外來物種」,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對水質和化肥的要求也更高。因為種植雜交水稻的農家無法自留穀種,所以中共強硬推行雜交水稻的普及種植,使得中國農民強烈依賴種子公司以及化肥和農藥企業。

根據國際遺傳資源研究組織2007年的一份報告,中國大面積種植雜交稻,是因為它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可是,30多年來一直種植不斷改良的雜交稻,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這些水稻品種或抗性單一,或耐瘠薄能力較差,因此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最終導致種植雜交水稻的成本不斷提高。常規水稻和傳統水稻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和耐瘠薄能力,無論是外觀品質,還是口感,傳統或常規水稻稻米都不遜於雜交水稻,在市場上受到了大眾的青睞,價格均高於雜交水稻。如果這些品種的產量能得以提高,那麼農民的經濟收入將得以提高。

實際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推動的東南亞國家雜交水稻的種植,最後都並不成功,以致有些稻農要向政府「索賠」。
本專題轉自第80期《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