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3自由時報   業者自主送驗 逃過嚴檢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1003自由時報  

記者洪素卿/特稿

中國三聚氰胺毒奶事件爆發迄今超過二十天,一直備受質疑的「業者自主」送驗,終於破功。

原本經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檢驗合格的產品,經各地民眾主動將家中產品送到地方衛生機關檢驗後,被檢出含有微量三聚氰胺。

雖然這起事件起因於衛生署搖擺不定的檢驗標準,以致通過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把關的產品,難逃相對精密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法眼,最終在衛生署變更檢驗標準下,不得已公諸於世。

寬鬆標準下的合格業者 怎會再驗

但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不是這些被稱為「過度恐慌」的民眾,憂心可能喝下問題產品,主動將產品送交衛生局檢驗,那麼,即使衛署公布了最嚴格的檢驗標準,那些將產品送交標準寬鬆的檢驗單位,已經先取得無毒證明的產品,難道會在新標準公布後,再主動重新送驗嗎?

傳1/3廠商 送檢單位儀器敏感度低

坊間盛傳,幾乎有三分之一廠商將樣本送到儀器敏感度相對低的檢驗單位,如今當衛生署大張旗鼓,公布將採最嚴格的檢驗方式時,這些產品難道不需重新審視?還有多少廠商在自主送驗的保護大傘下,悄悄避開了新標準?

從純科學的眼光來看,現有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些濃度在二.四ppm到○.○五ppm間的產品內的三聚氰胺來自刻意添加;而就現有的風險評估機制來看,這種濃度也不足以造成民眾健康危害。

或許有廠商認為,台灣採取全球最嚴格檢驗標準,被迫下架十分無辜。

但若政府站在保護民眾的角度來看,除非證明二.四ppm到○.○五ppm是原本就存在的背景濃度,目前也難輕易放行;何況在目前的全民三聚氰胺恐慌中,這些產品即使不下架,恐怕多數人也無法安心喝下肚。

衛生署檢驗標準先是前後不一,現在又變成視產品寬鬆不一,舉棋不定之間,始終缺乏一個足以說服民眾的證據;與其讓民眾人心惶惶,不如儘速全面檢測來自世界各國的奶粉,如果不論來源,都有三聚氰胺,也才能讓人相信三聚氰胺確有背景值的存在,進一步說服民眾,接受一個合理的容忍劑量與檢驗標準。相對的,在要求廠商下架時,也更能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