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8自由時報
金融海嘯肆虐,原來財大氣大的國際金控公司像摧枯拉朽地倒閉、重整或被併購。許多中小企業雖然沒被金融海嘯所淹沒,但緊接而來經濟蕭條的窒息感,卻讓小商店有大滅絕的危機。
走在街上,已有為數不少商店關門,招租紅單高高掛,開店的商店生意也大為冷清。這些小商店處於M型消費社會的夾縫,既不是高收入者偏好的高檔奢華精品,也不是沒有店租、管銷、稅金的路邊攤低價品,它也沒有連鎖便利商店統一進貨、制度管理、行銷品牌的優勢,更沒有大型量販店的價格競爭力。它們營業額小,毛利少、回本率慢,開店成本雖不大,但是多向銀行借款,一旦銀行開始信用緊縮,它們最容易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受害者。
金融海嘯以來,政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金控銀行的風險管控,以及以各種振興景氣措施促進大企業投資上,但是金融海嘯過後,長期災後重建的經濟蕭條期,商店關門、廠商關廠、小額信用和消費金融倒帳風,現在就可以預見其害。受害更嚴重的經濟弱勢者更值得政府關切和保護。政府應該未雨綢繆規劃中小企業基金,提供便利的融資貸款。中小企業應納入勞委會立即上工計畫,協助減輕中小企業人事成本。金管會並應留意小額融資和信用卡倒帳的風險,避免金融機構營運雪上加霜。
中小企業是組成台灣經濟社會基層的工蜂,雖然不是蜂巢中最受矚目的角色,一旦工蜂不見了,就會讓社會生態產生重大改變。經濟蕭條惡化,政府若放任中小企業倒風四起,屆時不但會是嚴重的經濟問題,也會釀成難解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作者林文政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