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30自由時報   1025 60萬人大怒吼 只是開始 不是結束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1030自由時報   

十月廿五日有數十萬人上街頭,「反黑心、顧台灣」的訴求連總統府也不敢攖其鋒,只技巧地說這也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也許政府努力不夠,所以產生民怨」。但是在股票暴跌、物價上漲以及毒奶粉事件的背景之下,政府「無能」加上堅持開放的中國政策,到底是民生問題引起的民怨,或者是國族尊嚴問題引起的不安?事實上已經難以分辨。

馬劉政府的危機處理,就是避去中南部販賣農漁產品或推銷觀光,而親中媒體繼續炒作阿扁「弊案」以及民進黨處理扁案的兩難。但是民眾所要求的是真刀真槍解決問題,不是宣傳做秀所能滿足,而一○二五那天阿扁的支持者也淹沒在人群當中,即使把頂好商圈的一路統統算是,也不過五分之一;當初為著挺扁反扁而費心安排的人,事後恐怕會有自尋煩惱的感覺。就此而言蔡英文主席說得很準確:過去是民進黨帶領群眾,現在是群眾帶領民進黨。

不過,凡事有著兩面性。台灣作為一個不正常國家,對內對外面對很多難題,民進黨不應該坐等時機來臨,還是要有釐清問題、理性決策、帶領群眾的能力;而街頭活動固然會給執政者帶來壓力,但是也有可能變成宣洩壓力的方式,馬劉政府如果聰明,叫幾個大官下台「以示負責」,其他的還不是好官我自為之?

遊行過後,吾人有什麼監督制衡的力量?立法院是國民黨一黨獨大,幾乎變成馬英九的橡皮圖章,於是只剩下人民的力量;蔡英文主席也說,涉及主權事項的兩岸決策,應該進行全民公投。可是根據目前的公投法,對於可投票的全國性事項限制太死,對於連署成案的門檻以及通過公投的門檻都是太高,這種公投法豈止是擺好看的,簡直是剝奪人民做主人的權利。

總之,一○二五的遊行雖然成功,但是「反黑心、顧台灣」的訴求若要落實,還有很多事要做。當我們說要顧台灣主權的時候,總統府發言人說要顧中華民國主權,根據馬英九的定義,中華民國是包括「大陸」在內的,這不是雞同鴨講嗎?明瞭這個現實,才知道為什麼說遊行成功「只是開始、不是結束」的道理所在。 (作者陳儀深 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