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自由時報
台商在中國經商,將外匯、營業額與經濟成長率交給中國、提供中國勞工工作機會,卻一直得不到中國銀行充足的融資貸款。為什麼在中國面臨經濟急凍災難,亟需救援的關鍵時刻,中共卻在國共論壇上釋出將給予台商一千三百億人民幣融資貸款的訊息?
中國當然不會無條件拿錢出來支撐台商。它要的是讓台商繼續留在中國,幫助中國渡過眼前的經濟困境。即使如此,這所謂的一千三百億人民幣究竟會不會落實?誰能取得貸款?全都有戲可唱。而且這些貸款即使能夠落實,台商也沒有白吃的午餐,必定要提出相當的擔保、甚至前金後謝,才有可能分到貸款。
可是中國的目標真的只是讓台商繼續留在中國而已嗎?細看這次國共會談的「九項共同建議」的第二項—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管合作機制的討論內容,就可以知道中國「一兼二顧」的目標,絕對是台灣歷經十七年的經營,亞洲地區第一個、曾經獲得世界銀行評比第一名的個人與企業信用資料庫。
到目前為止,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庫,只提供會員機構查詢運用,基本上就是台灣的金融機構與信用卡公司。如果為了台商在中國不確定能夠拿到的貸款,把這個資料庫開放給中國,中國會如何來運用這些資料,絕不是「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幾個字可以輕輕帶過。
中國為了救自己的經濟,本該給予在中國投資的台商(依其在中國經營規模與狀態)適當的融資扶持,這和台商在台灣的資產信用狀況完全扯不上邊。明年春天就要上場的金融MOU,不該先問問資料庫裡每一個台灣民眾的意見嗎?
(作者童文薰 為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