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9大紀元時報  《1895》勾起新竹人歷史記憶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309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訊】新竹市十八尖山賞花月3月展開,不過,這裡除了是休閒好去處,也和1895乙未戰爭有關。在十八尖山下東南街執業的牙醫師溫建中,看了電影「1895」後,積極尋訪歷史蹤跡。

據中央社報導,53歲的溫建中,是道地的客家人,雖然平日忙於牙醫師工作,但閒暇之際,對鄉土歷史的研究也很感興趣。他說,電影「1895」上映後,在網路上引發不少年輕人熱烈討論,而他就住在十八尖山附近,因為地緣關係,更有深刻感受,進一步翻查資料後發現,電影描述的場景,其實近在咫尺。

電影「1895」是台灣首部客語發音的電影,描述甲午戰爭後,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客家青年抗日事蹟。劇中率領「敢字營」的姜紹祖,出生於新竹縣北埔,如今列為一級古蹟的「金廣福公館」,是他的曾祖父姜秀鑾所創建,而金廣福旁的「天水堂」,就是姜家的故居。

溫建中說,新竹和彰化在當年都是設有廳城的重要據點,所以1895的主要戰場就從新竹的十八尖山一路南下到彰化八卦山。在那個年代,十八尖山是非常重要的軍事基地,枕頭山(如今的動物園一帶)更是軍事制高點,也是電影中姜紹祖等人與日軍激戰廝殺的戰場。

他說,姜紹祖當年在如今的東門城及火車站等處與日軍廝殺,因為沒有後援,退入枕頭山的竹林中,後來逃入山下黃氏大宅,因彈盡援絕,遭日軍逮捕,被抓入監獄,最後服毒自盡。

電影中不僅描述這段歷史,也呈現姜紹祖於臨終前在牆上寫下的自輓詩「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表明熱血男兒為抵禦外侮,寧死不屈的決心。

溫建中說,1895抗日行動歷經3個月,但延續了15年才靜止,這份台灣保鄉衛國的情操是不分閩、客、原住民。1895的故事,發生在他曾祖父的世代,看了這部電影,讓他認識歷史,感受台灣這塊土地的可愛,也感受祖先不分族群、團結一心、保家衛民的情操。

除了牙醫師的身分,喜歡走路的溫建中也是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常務理事。他建議,大家應該多走路,除了節能減碳、強身健體,更可以關心周遭歷史,像是東門城、枕頭山、十八尖山、虎頭山(建華國中後方)、五步哭山(即金山面,科學園區附近)等,都有1895乙未戰役的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