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9自由時報   台灣派需要新論述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419自由時報  

自從去年五二○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國內的政經版圖出現重大變化,台灣內部兩大力量與陣營儼然成形,一邊是強調「兩岸關係壓倒一切」的「親中派」,另一邊則是堅守「台灣主權、對中疑慮」的「台灣派」。未來兩股勢力的對決與消長,不僅左右台灣未來的前途走向,更攸關亞太區域的戰略格局,是吾人必須密切觀察的發展脈動。

毫無疑問的,在馬英九政府的全面推動下,選擇向中國積極靠攏,乃至自願戴上紅帽,不僅不再是台灣社會的禁忌,甚至被當局營造成為一種主流意識與政治正確。綜觀這些親中派的力量組合,不外乎來自三種勢力的集結:統一認同、戰略扈從與利益繫中。

雖然馬英九喊出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選舉口號,但回顧過去近一年來馬政府的所作所為,不論是各種去台灣化的作法,或者定義兩岸是「非國與國關係」的去主權化作為,規劃公職考試要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荒唐舉措,或最近率領百官遙祭黃陵的突兀動作,都顯露出馬政權對於中國統一的深層認同。正基於這樣的國族認同,接受中國統一、敵視台灣獨立,便成為部分親中派內心思維下的外在行為。

親中派的另一種思維,則是來自於對中國崛起的判斷,以及因此所歸結的台灣戰略選擇。這派人士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發展,而在此一事實考量下,台灣的外交、安全、經濟乃至於民主的未來,都繫於對中國的妥協與跟隨。這派的邏輯很直接,西瓜偎大邊的戰略扈從,是台灣必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外交休兵、ECFA、和平協議等等,都是此一戰略邏輯下的產物。

台灣人認同 轉化成台灣國認同

除此之外,隨著兩岸的交流愈來愈為密切,台灣內部有愈來愈多人的切身利益,將與中國的一舉一動更加糾葛,也使得北京以商逼政、以民逼官的統戰作法更為有效。因此,不論是那些精心計算的「商業統派」,或者是被中國利益要脅「被迫去獨」的綠營支持者,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親中派的組成正在台灣內部擴大當中。

由上得知,不論是基於國家認同、戰略選擇或者是利益考量,台灣內部的親中力量已出現多元的組成內涵與論述基礎,而台灣派過去將親中派一攬子貼上「統派」標籤的作法,不僅無法反映當前台灣政治發展的真實面貌,更可能陷入將中間勢力甚至將支持者推向對手陣營的危機當中。

眼前的困局是,面對在民主遊戲規則下選出來的執政者,馬政府「化獨漸統」的各式作為,黨國威權復辟的全面打壓,以及親中力量的促談促統,台灣派究竟要採取何種作為才能夠「拒統保台」?

很清楚的,對於堅持台灣主權獨立與自由民主人權的台灣派而言,除了採取具體行動來反制馬政府的親中政策之外,更重要與更迫切的工作,乃是要提出一套嶄新的論述與可行的戰略,以做為喚起民眾追隨的共同願景,更做為與親中派論辯前途時的思想利器。

首先,台灣派需要建構一套新的認同論述,要能夠把已經成為台灣社會主流的台灣人認同,轉化成為政治上的台灣國認同,更要能夠化解當前國共兩黨刻意營造的中華民族主義氣氛。當親中派試圖用偷天換日的方式,重新包裝「台灣人」這個概念時,台灣派絕不能把居於多數的台灣認同視為理所當然,必須要主動出擊、掌握對台灣認同的詮釋權與主導權。這樣的認同論述,必須要讓人民相信,一個美麗小國比霸權大國更值得追求,人民在國際社會也能更有尊嚴與地位。

其次,台灣派需要建構一套新的戰略論述與安全論述,要能夠說服大國相信台灣的獨立地位也符合它們的國家利益,並能夠說服台灣民眾拒絕統一仍能確保安全,更要能說服中國人民我們不是與他們為敵,而且兩岸關係可以是相互扶持、各立家園的兄弟之邦。當親中派認為與崛起的中國妥協合作才能確保台灣安全時,台灣派除了要能點出終止敵對狀態以及和平協議的政治陷阱之外,更不能在相關的戰略辯論中缺席,要勇敢提出我們的安全主張。新的安全論述,除了要能點出所謂活路外交是死路一條之外,更需能為台灣擘畫在大國之間要如何縱橫捭闔的戰略作為。

建構兼顧獨立與經濟發展論述

再者,台灣派需要建構一套能夠兼顧台灣主權獨立與國家繁榮發展的經濟論述,除了要能批判一中巿場的風險與不智之外,還要能提供台灣經濟發展的替代選項,更要幫我們描繪出台灣在中國熱與經濟全球化下的願景與角色。當親中派力倡台灣經濟的未來在中國時,台灣派不能只會搖頭說不是,而是要能告訴人民台灣的未來在那裡,以及如何能邁向前去。

最重要的,台灣派需要建構一套能夠確保民主自由與人權發展的政治論述,要能夠揭露靠攏中國對台灣民主人權的可能傷害,也能夠點出民選總統跟一黨獨大不代表是我們背書的空白支票,同時也要能夠清楚闡明為何堅持主權獨立才能確保民主自由。

這套政治論述更應該陳述台灣走向正常國家的必要途徑,包括憲政架構與政治運作要如何調整,才能落實台灣主體與主權在民的原則。

綜言之,面對民選出來的威權殖民政權,中國入島入戶入心的強勢統戰,以及大國因應中國崛起的戰略調整,台灣派的新論述必須跳脫台獨派跟本土派的傳統思維。台灣派不能只停留在被出賣、被打壓的悲情當中,更要有站得住、行得通的偉大願景。美麗務實的願景論述,才能激發人民的勇敢追隨。

面對不利的情勢轉變,台灣派不能只靠危機感、更要有使命感。在當前親中媒體的強勢氛圍下,台灣派的聲音變得更加微弱,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一套強而有力的論述,畢竟有理最大聲。台灣派不能只在意跟親中派爭奪媒體版面,更要思考如何贏取人民共鳴。危機也是轉機,看似氣若游絲的綠營士氣,若能夠在理清思緒後重新出發,或許正是長出新綠的大好時機。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