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0自由時報   體檢馬執政週年財經政策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510自由時報  

台灣智庫財經小組


政府上任近一年,各項經濟衰退數據迭創歷史紀錄。為掩飾執政不力,馬政府乃訴諸國際景氣不佳、民進黨執政包袱等藉口。然而,從數據來看,這兩項說法皆難以成立!

例如同樣遭遇全球金融風暴,台灣無論在經濟成長率、出口、失業率等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都是敬陪末座,因此馬政府很難完全歸咎於「國際景氣不佳」。再者,和民進黨執政表現相較,在經濟成長方面,民進黨執政期間國內經濟平均每年約有三.八%的成長率,但馬政府上台後卻出現巨幅負成長;在失業問題上,民進黨執政時失業率連年降低,但馬政府上任後失業率卻迭創新高,甚至經常性薪資也創歷年最大負成長。從這些數據來看,馬政府也很難將執政不力怪罪於前朝。

為挽救經濟衰退,事實上馬政府也推出許多重大財經政策,包括加速加大對中國開放,以及推動擴大公共工程、發放消費券等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然而,不僅經濟和失業數字仍持續惡化而凸顯政策失靈之外,新增的舉債、減稅金額已超過八千兩百億,諸多減稅措施已淪為不顧經濟效益的「民粹式減稅」。

我們認為,馬政府團隊未認清當前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因而推出錯誤的經濟政策路線,再加上效能不佳的執政能力,是導致這一年來台灣經濟陷入持續惡化,甚至淪落亞洲四小龍之末的主因。

台灣的經濟結構問題可歸納為內、外兩個層面。外部層面部分,過去近二十年台灣的外貿高度依賴出口中國生產用產品,再透過台商赴中國投資利用當地廉價生產資源加工出口至世界各地,而形成三角貿易模式。然而,這種由投資所帶動的出口效益,卻因中國本地產業聚落形成而逐年遞減;因此,此種兩岸分工、貿易的模式必須儘速改變。為解決出口高度集中的問題,應採取發展多元產業與分散市場的政策,而非採行更高程度的經貿傾中政策。

在內部層面上,由於我國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工業製品出口,因此在此波全球金融大海嘯中受創甚深。我們多年輕忽內需部門發展的結果,造成民間經濟資源不願投入,使得國內生活品質與環境提升「牛步化」。國內一些錯誤的觀念認為二千三百萬人的內需市場太小,其實,若與歐洲國家的人口比較,台灣已非小國。許多人口少於我國的歐洲高所得國家,其醫療保健、教育服務、藝文休閒等內需部門的相關產值與就業比重相當高,我們應借重歐洲經驗,徹底檢討限制我國內需部門發展的原因並予改進。

我們認為,解決當前經濟衰退問題,必須短、中、長期措施多管齊下,徹底進行經濟結構與體制改革,否則將治絲益棼,未來仍可能在全球競賽中敗陣退場。 (系列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