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2自由時報   1948年5月12日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512自由時報   

以色列獨立運動,猶如一場夢想與不可能的任務。

一八九五年,一位在匈牙利出生,學法律的青年赫卓爾(Theodor Herzl,1860-1904),在歐洲發動「猶太民族復國運動」(Zionist movement)。現代猶太人的獨立運動,則由一名在波蘭出生,名叫賓古里安(David Ben-Gurion,1886-1973)接棒領導,他被稱為「以色列國的華盛頓」。

二次戰後,猶太人面臨千載難逢的機會,卻也是存亡危機:內有巴勒斯坦解放軍的恐怖威脅;外有阿拉伯誓死反對;美國因為怕得罪阿拉伯國家而被斷油,又誤以為猶太復國是共產主義而不支持;英國則決定如期於一九四八 年五月十五日結束殖民統治而撤軍,猶太人、阿拉伯人勢必互相廝殺。猶太人面臨「獨立或繼續亡國」的抉擇!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二日,主張獨立的及妥協的領導者開會議決,選擇獨立。十四日下午四點,Zionist代表三十七人以及見證人來賓兩百多人在特拉維夫(Tel Aviv)祕密開會。首先由領導人賓古里安宣讀「以色列國獨立宣言」,其次再由三十七人代表在宣言上簽署並宣佈成立國會及臨時政府,賓古里安任首相兼國防部長。

突然傳來「以色列已宣佈獨立」的消息,杜魯門總統頗感錯愕與震驚,卻立即予以「事實(de facto)承認新國家及其政府」。以色列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中選出永久政府,美國隨即於同年一月三十一日予以法理承認。蘇聯則於宣佈獨立三日後的五月十七日予以法理承認。

在以色列獨立紀念日前夕,提出三點看法,供關心台灣前途的讀者思考與共勉:(一)、猶太人始終如一,堅持他們絕對有權利建立屬於他們的國家;(二)、推行他們的母語希伯來語文及猶太文化,以啟蒙認同與團結;(三)、相信國家要有實力作後盾,就要強化國防而採行「刺蝟政策」,使敵人不敢任意侵犯。

(作者陳榮儒 為前FAPA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