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4自由時報
記者王寓中/專題報導
馬政府上任近一年來,從國防外交到財經內政,施政的唯一重心就是兩岸。兩岸政策的全面鬆綁、大幅開放,並未替台灣創造願景,解決經濟困境,反而逐步掏空台灣。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在「滅獨傾中」的指導原則下,台灣意識、國族主義已被中華民族、一個中國取代,台灣的主權、尊嚴,幾乎變相被馬政府掏空,成為沒有血肉與靈魂的「空殼」。
選前主張選後施政 背道而馳
馬登上總統大位前,為去除外省原罪,除在黨主席任內修改黨章,積極連結國民黨與台灣,去年二月二十四日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更喊出「燒成灰都是台灣人」;四月一日選後「扁馬會」,馬進一步說,一定會用生命捍衛台灣的主權。然而,從選前到選後執政,馬的「台灣人」只是用講的,施政作為卻是背道而馳。
去年五二○馬就職當天,總統府全球資訊網首頁刊頭,就將中華民國(台灣)的「台灣」拿掉;今年三月十日,考選部規劃高考加考「中國大陸憲法」,在外界強烈質疑下,才發表聲明取消加考計畫;今年四月一日,研考會居然將公務人員赴「大陸地區」,視為不等同於「出國」。
去年六月十七日馬與媒體茶敘,對陳雲林來台要如何稱呼他,馬竟自貶身分說,「他稱呼我就稱呼馬先生」,還辯稱,只要對方對等,就沒有矮化的問題,結果陳雲林見馬時,竟用「您」相稱,連「先生」兩字都差點說不出口。
國家定位認同錯亂 引發爭議
為了陳雲林的維安,馬政府動員大批軍警,擺出戒嚴陣仗,嚴格限制台灣民眾的言論與集會自由,也發生多起侵害人權事件,讓包括自由之家等國際人權團體提出質疑。
馬對台灣意識的薄弱認知,根源來自「國家定位」認同的錯亂。
大選時,馬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是台灣」,馬卻始終說不出口;去年九月三日,馬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指台灣與中國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這種非國與國,而是地區對地區的國家定位認知,引發極大的爭議,但馬卻認為是憲法與現實理所當然的現況。
兩岸政策拚命開放 送肉飼虎
在外交、兩岸政策上,馬去年五二○就職宣布兩岸開放、政策鬆綁,外交全面和解休兵;八月十五日出訪巴拉圭,馬進一步說,將來台灣邦交國,可能就維持現有的「二十三國」;十月二十一日更進一步宣示,兩岸之間未來四年不會有戰爭。
這一年來,馬政府在主權議題上處處退讓,拚兩岸開放則是不顧一切往前衝。去年六月兩會復談,首次「江陳會」登場,七月四日實施兩岸週末包機、中國客來台觀光;七月馬英九拍板定案,大幅放寬企業赴中國投資上限;七月十六日行政院跨部會議進一步通過到去年底為止將持續鬆綁的二十五項開放政策。
十一月二次「江陳會」簽署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四項協議,落實兩岸「大三通」。今年四月三次「江陳會」再完成定期航班、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等三項協議及一項共同聲明。除了交通、航運、財經、金融、郵政、產業、陸資、食品衛生,馬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還將進一步擴大到農漁產業、教育、新聞、文化,讓台灣在經濟等各領域全面傾中,加速且擴大對中國的依存度。
服膺一個中國原則 踐踏台灣
馬聲稱一年來的兩岸開放政策,沒有一項犧牲台灣的主權,更沒有出賣台灣,但他過去在陸委會副主委任內出版的「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一書中明白指出,兩岸直航涉及「國家主權」問題,並將使兩岸關係產生結構性的變化,但在中共對我尚存兼併的敵意下,此種轉變並不符合我方民眾福祉。
如今的馬總統,不只昨是今非,原本還不願將涉及人民重大權益改變的江陳會談兩岸直航協議送立院審議,想以查照案含混過關,最後雖送立院審議,卻仍在執政黨護航下,協議在簽訂後四十天自動生效,拒絕民意審查。
馬政府說執政一年來,沒有矮化台灣的主權,沒有喪失台灣的尊嚴,更不會出賣台灣,這是自欺欺人,在服膺「一個中國」原則下,馬政府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中。馬政府維護的,不是「台灣」主權,而是「一中」主權,不是「台灣人」的尊嚴,而是「中華民族」、「Chinese
People」的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