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8大紀元時報
【記者文龍/綜合報導】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香噴噴的豬肉日漸失去了往日的誘惑,這不僅僅是因為甲型HIN1流感(豬流感)引發的恐慌,更重要的是,在全國各地屢屢發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中,人們猛然發現,原來中國的豬竟然是「特殊材料製成的」。
禁不住的行業潛規則
4月28日,「瘦肉精」案在廣州市白雲區法院開庭審理,3名湖南籍男子鄧雲高、劉訓堯、肖學慶被控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這次「瘦肉精」中毒事件中,大陸媒體公開報導的就有70多人中毒發病。
而這次中毒事件並非第一次,早在2006年,上海就連續發生「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波及全市9個區30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間,中國已相繼發生17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1,700多人,死亡1人。
「南方都市報」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獲悉,養殖業內多名專家和從業人員指出,萊克多巴胺(「瘦肉精」)主要被某些規模化養殖場使用,從規範化的飼料企業和動物保健品公司獲取,並且常在專家的指導下逃避檢測。他們稱,「這是一個行業潛規則」。
這種行業潛規則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其背後有著可觀的利潤,據南方某動物保健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技術總監介紹,用了「瘦肉精」後,1頭豬長到125公斤仍可長出瘦肉,比不餵「瘦肉精」的豬多長15公斤瘦肉,多賺4、50元。
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瘦肉精」包括鹽酸克侖特羅和萊克多巴胺,豬吃了後能產生更多瘦肉,但是人食用這種瘦肉後,會出現頭暈、噁心、手腳顫抖、甚至心臟驟停,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在2002年已被中國農業部明文禁用。隨後「兩高」出台司法解釋,稱經營、銷售、使用該類違禁品可構成刑事犯罪。
然而參與研製並用於飼料添加劑的卻是中國的專家,據「南方週末」4月23日報導,上世紀90年代初,浙江農大飼料研究所所長許梓榮向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作了相關介紹,說這是提高生豬瘦肉率的一種有效的「營養配方」,成都化學所遂向中科院提出立項申請獲批,並成為科技部農村發展中心的重點研究課題。
5、6年後,成都化學所成功合成萊克多巴胺。許梓榮向成都化學所提交飼養報告,認為可以推廣,無副作用。時隔十多年後,許梓榮向《南方週末》記者稱,他們當時其實發現一些副作用,比如豬吃了萊克多巴胺後,會有多種疾病,但沒有鹽酸克倫特羅那麼嚴重、內臟殘留高。「對方等著驗收,不好(在實驗報告)提副作用。」許梓榮解釋。
急功近利的專家們當時也許沒有想到,他們研製的「瘦肉精」投放市場後,就意味著潘多拉盒子已經打開。
無奈的「望、聞、問、切」
面對無處不在的「瘦肉精」豬肉,市民的考量標準似乎從「是否好吃」轉為「是否安全」。業內人士也總結出了五花八門的鑒別方法:餵了「瘦肉精」的豬屁股呈方形、脂肪薄、肉色外觀特別鮮紅等等。
然而面對林林總總的豬肉市場、面對已經上了餐桌的各色菜餚,誰又能分辨出這頭豬的屁股是方還是圓?縱然施出「望、聞、問、切」的招術,普通市民能揪出「瘦肉精」這個幽靈嗎?
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福爾馬林、孔雀石綠、瘦肉精……,這些原本與食品並不相關的毒素,屢屢出現在大陸民眾的餐桌上,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吃什麼安全?」已經成了中南海外的人們共同面對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