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4自由時報
陳菊不顧本土社團反對,執意赴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訪問,這事件說明,中國對台灣「防獨促統」政策已獲得進展。
「促統」早已隨著國共論壇與馬英九執政而成形,然在綠營五一七遊行全力表達對馬政府傾中不滿之際,綠營最高行政首長隨即訪中,無論理由如何冠冕堂皇,其所透露的政治蘊含,已嚴重傷害反馬活動的正當性。
台灣地緣政治位置交織構成的複雜性,主要牽涉到美、中、台、日等四個行為者。過去政府從這複雜賽局當中採取最佳策略,捍衛台灣的主體性。自從馬英九上台後短短執政一年,台灣儼然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一省,台灣問題已是中國內部問題而非國際問題。換句話說,馬英九將四方賽局精簡成兩方,這種看似有利行為者的賽局,相反地,卻是大大限制出手的空間,尤其台灣與中國處在權力極度不對等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民進黨執政期間,中國不得不採取「國共和解」策略,結合藍營力量,避免台灣與中國漸行漸遠;馬英九執政後,北京當局理解到自身談判優勢,但也體會到台灣民意,尤其反對勢力的意見,將會是馬政府談判僅剩的籌碼。因此就中國而言,拉攏綠營重量級人物,成為中國控制馬英九的最佳策略。
當我們看到中國開始對民進黨進行統戰,民進黨黨內卻是立場鬆動不一。不禁令人想問:民進黨黨中央如果對陳菊訪中持肯定態度,接下來會不會產生骨牌效應?民進黨該如何向人民交代中國政策的轉變?
陳菊在反馬反中大遊行落幕後就赴中國訪問,如果真要問誰得利,得分由高至低將會是中國↓陳菊↓民進黨↓國民黨。換言之,中國操控台灣朝野兩黨的空間正在與日遽增。若是因此產生如下的政治效應:民進黨內部對中國政策路線的激辯;國民黨為搶兩岸主導權而加速政治統一進程。請問,這是不是台灣人民樂意見到的發展?會不會很快地出現中國表態樂意「接收」台灣?短線的媒體操作、選票想像,以及長線的政黨訴求、政策定位之間,民進黨應有所省思才是。
(作者余家哲、李政鴻 為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博士候選人)
輸贏看開幕
新聞有說在二○○四年的時候,當時的高雄市長謝長廷和IWGA會長簽約,有約束說明高雄世運開幕典禮由承辦國元首宣布開幕,IWGA還拿了簽約金五百萬美元。我認為陳菊這次在北京講「中央政府馬總統」表現很好,不過陳菊是不是有法度顧到台灣主權,要看開幕典禮是不是有法度堅持由台灣元首主持宣布。如果萬一變作中國代表宣布開幕,到時陳菊要負起政治責任。台灣人要給她鼓勵,也要監督!
(作者陳金泉 為勞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