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自由時報   台海現狀巨變 伊原憂心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629自由時報  

日本駐台代表齋藤正樹發表「台灣地位未定論」以來,就遭到馬政府抵制,甚至傳出要求撤換的聲音,台日關係因而陷入低潮。

熟知國際法的人都知道,齋藤只是陳述事實。六月二十六日,日本帝塚山大學名譽教授伊原吉之助在產經新聞發表《台灣是世界安定的要衝》(http://sankei.jp.msn.com/world/china/090626/chn0906260251001-n1.htm)指出,對於台灣外交部的抗議,齋藤表示這是「個人見解」,然而「台灣地位未定論」不僅是日本的見解,也是包含美國在內國際社會的共同認知。

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安理會輪替(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以來,中華民國已非國家,而是「流亡政權」,更是國際常識。

長期觀察台灣的伊原認為,馬政府上台不只是政權輪替的單純意義,更蘊涵打破台海現狀的重大變化。而且,胡錦濤總書記將在二○一二年的十八大引退,身為鄧小平隔代欽點的接班人,必然承受著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壓力。逢此情勢,標舉「終極統一」的馬英九祭出親中政策,對中國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

值得警醒的是,美國雖表示「反對片面改變現狀」,但從默認印巴和北韓擁核等現象看來,美國似乎習於接受改變後的既成事實。從而對於國共聯手夾擊民進黨政權的怪現象,美國同樣視為「民主成果」,未來國共雙方鋪設的平台一旦全面接軌,美國會不會再以「改變現狀」相責,令人憂心。

台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任何躁進作為都可能誘發地緣政治的震盪,當權者的決策首應慎思亞太地區的穩定,而非單純考慮兩岸關係。去年九月,中共中央軍委會決定「九九八五工程」的航母建造計畫,其戰略思維主張「擁有航母就可以突破第二島鏈」,意圖與美國及區域大國爭奪制海權,台灣夾處於繁複多變的國際場域,貿然靠攏中國,代價絕對遠大於利益。

齋藤言論有其歷史背景和法理依據,並非放言空論。當台灣的戰略價值因執政者冒進而產生質變,「台灣地位未定論」適時重現,實具有提醒當局衡平處理兩岸關係的意涵,馬政府應慎思明辨,而非動輒對指出國王裸體的小孩飽以老拳。

(作者張葆源 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