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4大紀元時報
文/陳霆
走進剝皮寮老街,時間像被凝固住了,在這裡光線也跟著泛黃,就像整條老街一般,散發著那個屬於歷史、屬於過去的幽香。
很難想像就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地方,曾經上演著台灣歷史上,一段轟轟烈烈的故事,如今那些遙遠的過去已不再翻騰,經過200多年的沉積,更顯得令人神往,一切都似乎在等著我們走進去,去聆聽這些老屋不斷呢喃的聲音。
●剝皮寮的由來
這塊歷史街區為什麼叫「剝皮寮」呢?根據地方耆老所言,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傳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又有人說,是因為日治時期此地名為「北皮」,而閩南語的「北皮」音同「剝皮」,因此在口耳相傳中演變成今天的地名。
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街區大約在清代早期就已形成,曾是商業繁榮的街道,擁有許多精緻洋樓。也是歷史中的巧妙安排,在1945年之後,該地數百公尺的街區,被列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因此不能改建,才意外的被保存了下來。
● 興起與衰落
剝皮寮街,在清代中期被稱為福地寮街,街尾恰好是北台灣軍事重要據點的艋舺營盤,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台北的開發已經達到了中崙、景美一帶,本街區遂成為北台灣物資的集散地。
因為老街的重要位置,在歷史中老街年輕時的背影處處可見。在1895年,台灣被戰敗的清廷割讓給日本,就是在剝皮寮老街上,台灣巡撫唐景崧高舉起「台灣民主國」的大旗,傳達渴望自由的聲音。也是在這裡,讓參與過戊戌政變的國學大師章太炎駐足旅居,成為「台灣日日報」的記者。
一直到了日人重新規劃都市空間,將老街劃為校地以後,才讓剝皮寮老街從洶湧的歷史退出來,成為我們今天打開古早記憶的鑰匙。
●聽!老屋的聲音!
今天,在剝皮寮老街已經被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復原,10月15日更開放了「剝皮寮的故事」常設展。在這裡,歷史不只在櫥窗,而是在充滿了被時間發酵過的寧靜中,看到和現代糾纏著的過去。
如果有機會來訪北台灣,不妨走進這裡,體驗一下先人百年開發的風華,看看那些陳舊的「火庫」與「竹編牆」,聽聽那些曾經呼喊、渴望自由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