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3自由時報
馬政府非要簽署ECFA不可,乃找來中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經院)為其背書。中經院以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再經過經濟部的「專業調整」,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或歸零後,宣稱簽ECFA可使經濟成長率提高約一.七%,就業人數可淨增加約二十六萬人。
然而,這樣的「神話」是由諸多悖離經濟現實的「假設條件」所創造出來的。首先,該評估模型為「充分就業」模型,並隱含假設生產資源在不同產業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如工程師可以下鄉種田,農民也可以到科技公司上班),排除了失業的可能性。
當某些產業受到不利的衝擊而產生失業問題時,在此模型下,市場機能透過工資向下調整,或是透過勞工由受害產業移往受益的產業,都可回復到充分就業的狀態(模型並不會告訴我們,所需的調整時間有多長與必須付出的調整代價有多大)。
依中經院的評估結果,受到負面衝擊較大的產業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受益較大的產業有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等,而農業也是受益的產業。此評估結果表示,將有許許多多的電機及電子產品業的勞工會轉到農業或化學塑膠橡膠業就業,也就是有些科技業的工程師會下鄉種田。問題是,想種田就一定有田可種嗎?農民若想到科技公司上班,也能如願嗎?
更嚴重的是,假設台灣與中國產品的替代彈性為零。GTAP模型以市場重疊程度來推估替代效果,並沒有考慮當地市場國產品被替代的效果。也就是僅評估簽訂ECFA後,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及中國產品在台灣市場可能取代日、韓、東協等的產品之效益,卻忽視中國山寨產品可能取代台灣國產品的負面影響。而這部分卻是最具關鍵,也是影響台灣最大的部分。
因為中國廉價劣質山寨產品與農產品在零關稅的優惠下將大舉入侵台灣,必然打垮本土的勞力密集產業(尤其是毛巾、成衣、製鞋、寢具、陶瓷等中小企業)與農業,也搶走上百萬的就業機會,而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問題。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恐將淪為台勞,流落他鄉!同時,嚴重失業的結果也將壓低台灣的實質工資,而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嚴重惡化。但這些問題卻完全被該評估模型排除在外!
此外,當兩岸在關稅降為零與解除管制下,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業普遍都會產生對中國出口增加,同時排擠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協,而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深,台灣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升高,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將被中國完全掌握!研究報告對此「貿易移轉效果」,則僅是輕描淡寫地帶過。長期而言,這恐怕才是簽訂ECFA對台灣造成的最大隱憂!
(作者王塗發 為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