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自由時報
記者羅添斌/特稿
馬英九總統口口聲聲說,任內絕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也不會有新增開放項目,但不在開放項目之內的中國飼料玉米,卻在馬政府技巧性的包裝下,將連續兩年不中斷地進入台灣;當短期的專案進口,時間拉長為一整年時,甚至可以連續兩年不中斷,這已經變成是常態進口,馬政府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我國對中國大陸農產品的輸入,是採取正面表列方式進行,未在表列之中的,屬於不同意開放進口的項目,目前已開放自中國輸入的項目為一四一二項,占農產品總項目約為六十三%,不開放自中國輸入的項目則為八百多項,約為三十七%。
中國產製的飼料玉米就是屬於不同意開放進口的項目之一,但國內飼料玉米本身產能不足,必須仰賴國外進口,一旦國際價格有大幅波動時,就會影響飼料玉米進口成本,若是成本增加,業者自然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正因為如此,距台灣運輸時間短,成本相對低廉的中國飼料玉米,才會成為每遇國際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時的備胎選擇,這是現實狀況,毋須刻意迴避與掩飾。
民進黨執政時期,對於專案開放中國飼料玉米,仍有條件上的堅持,例如專案有其時間限制,開放進口前提是國際價格大幅上漲等等,就是為了在中國飼料玉米仍列屬不同意開放進口的情形下,以專案進口方式進行變通。馬政府的思考並不相同,把理應是短期的專案進口,變成全年都是專案,而且新舊專案的時間更是緊緊相接,毫無時間上的落差,到了這種地步,專案就成為常態了。
陸委會及農委會面對江陳四次會談內容時,一致對外表明政府不會再進一步開放中國農產品,即使簽署了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協議,也會繼續管制這八百多項農產品從中國輸入。
但是官員們從未說出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類似中國飼料玉米的產品,到底是開放了沒有?是不是假管制、真開放?馬政府有必要給人民一個清楚的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