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0自由時報   美中G2集團角力 協定軟趴趴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20自由時報  

編譯羅彥傑/特稿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歷經最後兩天的外交斡旋與各國總統相互恐嚇破局的火爆氣氛下,只催生了薄薄三頁的協議。這個所謂「哥本哈根協定」對許多棘手事項的定案採拖字訣,一切明年再說;而且內容空洞,欠缺強制約束力,使得會議希望達成的限制全球暖化目標未來恐難逃失敗宿命。

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稱此協定為「新世紀國際行動的開始」,但許多外國領袖卻批評它「不完美」、「為德不卒」,充其量只是「有限的成功」。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說:「這份文件和我們的期待差得太遠。」

協定毫無法律約束力,又沒說明如何達成目標。譬如,協定要求全球升溫不得超過攝氏兩度,卻沒有規範如何實施;要求已開發國家捐款協助窮國,但未說明錢從哪裡來。

打從一開始,談判就面臨諸多利益衝突問題。富國與窮國各持己見,美國與歐洲互看不順眼,開發中世界裡的窮國與新興市場國家也有嫌隙。此外,石油輸出國及飽受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國,則各有利害考量。以致峰會來了上百位總統與總理,但聚光燈只集中在兩個最大污染國領袖—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身上。

在十八日的兩場會議上,美中似乎暫時克服彼此的猜忌並達成協議,而且把印度、巴西與南非等開發中大國拉進來,歐洲各國後來則是心不甘、情不願地配合。但包括玻利維亞、委內瑞拉與蘇丹等國都認為宣言未設定減碳目標,無法接受。

表面上支持中國的印度及巴西等國私下坦承,這次峰會是世界最大排放國中國自己的戰爭。這次中國捍衛了自己國家主權,力抗國際要求的排放量透明化監督,卻錯失展現其為國際負責任要角良機。

在政治上,哥本哈根協定又一次提醒世界,非正式的美中兩國集團(G2)重要性日增,但這也可能激起西方國家的反中情緒。

「天然資源保衛理事會」成員施密特指出,中國刻意在國際間扮演新興強國的姿態,讓此次會談更趨複雜。他說:「談判成效不彰,部分是因為中國正摸索成為新強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