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7自由時報
三合一地方選舉結果頗出人意表,雖有各種解釋分析,有一個重大因素被忽略:國際因素。
回顧過去兩年來台灣遭遇國際因素影響的重大事件有三:首先,莫拉克風災導致六百六十餘人傷亡,不僅國際矚目,美國與中國均積極表達援助之意,最後由美軍派遣艦機參與救援,此即台灣內部事務出現國際角力及國際化的案例之一,也被不少國內外政治學者解讀為具相當程度之外交與安全意涵。其次,政府救災效率深受國內外批評,從而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埋下了潛伏影響因素。再其次,擴大進口美國牛肉爭議,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全球化下各種議題關聯性;最後,也是影響最大、最深遠,且尚在繼續發酵的,厥為兩岸關係的新發展。
儘管兩岸關係近年來友善活絡,受到美日等的肯定,亦獲台灣內部許多廠商的支持;但政府在簽訂ECFA相關的程序、法規與議程設定的說明不夠透明清晰,致人民無法充分瞭解;且一般國家從談判到簽署FTA約花費六到七年,兩岸卻要在短短兩年內完成類似協定,是否太過躁進或是有思慮未周之處,引起不少學者專家及在野黨的關切。
執政黨為改善兩岸關係及促成經貿合作,在有關台灣主權上,似乎對北京讓步太多太快。特別是執政黨原本想要依九二共識之「一中各表」「擱置兩岸主權之爭議」,但不少人民擔心此舉可能演變為「擱置台灣主權本身」,如此台灣的國家定位將更困難模糊,此亦埋下國人之深層憂慮。至於外部因素,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採取與前政府不同的親中政策,日本新任首相鳩山也有明顯的親中傾向,中國又以「和平發展」持續其大國外交政策,並以「一中單表」策略限縮台灣之「活路外交」。
綜上所述,台灣的內部社會激起了一些沉隱、不易被察覺的焦慮感,而這已部分反映在縣市長之投票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三合一選舉雖僅是地方選舉,卻微妙地牽引出帶有國家意識形態之投票行為,這是台灣地方選舉史上少見的情形。
未來選戰關鍵厥為候選人及其團隊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在國際戰略部署之知能。隨著ECFA之協商與亞太經貿區域整合及美—台—日—中快速之微妙變化,二○一○年之五都以及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兩岸關係、國家主權及安全將是最具關鍵的選戰焦點。
未來與經貿、人權、環境、文化及國家安全相關議題之全球化速度將會更快,而地方政府對國際議題處理的能力亦將更為人民所要求及檢驗;因此,有意從政之士及其競選團隊,需更重視全球化經貿、文化戰略、兩岸關係及國際事務等知能之培育,才能帶領台灣人民在不斷加速之全球化下具備更令人民託付之能力。
(作者宋學文 為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